疫情背景下,各實體經濟行業均受到一定影響。日前,《證券日報》記者從大商所調研團隊處了解到,今年以來,化工類企業生產經營經歷了一輪嚴峻的風險考驗。不過,由于有效借助衍生品工具進行風險管理,企業的經營風險已有所降低。
多位產業人士表示,“現階段仍需要更多的衍生品工具,一方面豐富交易策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滿足生產企業的多樣性化需求。”
日前,證監會正式批復關于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6個商品期權的上市請求。其中,化工品“三巨頭”將于7月6日正式推出。這意味著,今年的期貨市場有望成為期權的“豐收之年”;而商品期權工具的進一步豐富,將更好地滿足生產企業對風險管理的需求。
中國成全球化工品消費主力
聚烯烴是通用塑料的一種,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其他高級烯烴聚合物。銀河期貨能化投資研究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聚烯烴總產能為19922萬噸,其中,中國聚乙烯和聚丙烯表現消費合計6146萬噸,約占全球的31%。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化工品市場供需結構有所調整,但根據銀河期貨年內測算的數據來看,今年全球聚烯烴總產能將超過2億噸,其中,中國聚乙烯和聚丙烯表觀消費合計近6500萬噸,約占全球的32.5%。
《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化工企業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年內受疫情影響,相關企業的生產經營風險加大。不過,由于借助衍生品風險管理工具,企業的實際經營風險明顯降低。在3月份全國陸續復產復工之后,目前整體情況良好,基本恢復到年初水平。
天原集團創始于1944年,公司產業涉及氯堿化工、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產業等多個領域,2010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天原集團副總裁李劍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此次疫情導致原油價格暴跌,直接給能源化工類企業帶來巨大風險和經營壓力。但同時,公司在風險防范上意識到,企業可以靈活運用期貨、期權工具,達到鎖定銷售利潤和成本的作用。
中基石化有限公司研究部經理王林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場席卷全球的疫情,將全球經濟帶入了危機模式。隨著3月份國內開始復工復產,聚烯烴行業的復蘇表現較為搶眼,4月份和5月份彈性較好,原因是前期因疫情停滯和延后的國內外出口訂單在這兩個月出現集中回補,該階段的需求同比增速達到近20%的水平。
據了解,目前聚烯烴產業鏈上游石化廠的庫存壓力已得到緩解,石化庫存回到五年來的均值水平,中間環節貿易商的貿易量也回到年均正常的水平,意味著聚烯烴產業鏈正在逐步擺脫疫情影響。
杭州中菁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柴鐵松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今年上半年,疫情與原油價格暴跌事件的疊加,使得整個化工品市場劇烈波動,尤其是3月份承受了巨大的庫存風險,促使愈來愈多的產業客戶深刻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這也是聚烯烴市場在經歷極端行情后所形成的普遍共識。
企業提出風險管理新訴求
隨著上半年即將結束,化工類企業經營進入有序生產狀態。不少企業表示,后疫情時代,行業復蘇亮綠燈,市場迎來新氣象。同時,企業對運用衍生品工具進行風險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訴求。
銀河期貨能化投研部研究員隋斐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疫情讓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有了改變,從套期保值、基差貿易、點價再到含權貿易,企業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而是希望有更多定制化的服務形式。同時,期貨公司也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客戶需求,做好策略執行和追蹤。
“此次疫情給我們貿易企業再次敲響警鐘,尤其是在春節后傳統下游需求旺季的時期,疫情給整個產業鏈帶來了巨大陣痛,如果沒有及時參與套期保值,將很難度過這段危機。”王林介紹說,經過這次疫情,公司再一次堅定了套期保值常態化思路,時刻注意防范“黑天鵝”事件的沖擊。
李劍偉也向記者表示,因為疫情和國際原油價格大跌影響,導致化工類企業產品銷售困難,影響了企業的經營利潤。在后疫情時代,企業對于期貨的運用會更加迫切,如何在期貨市場鎖住利潤、控制風險,已成為風險管理的新訴求。
后疫情時代,聚烯烴企業對風險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上游和下游企業運用期貨套期保值的積極性更高了。以中基石化為例,經過今年國際油價暴跌風險的沖擊后,公司希望風險管理的工具能夠更多樣化,風險管理的策略更立體化,風險管理的時間節點更精準化,不同品種的保值標的更具體化。
“在這輪極端行情的沖擊下,公司在使用期貨套保規避現貨價格異常波動風險的同時,在部分情況下也做到靈活運用其他復雜金融工具,比如期權或復合期權組合,在極端行情下對沖現貨價格劇烈波動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壓力。”柴鐵松介紹說,期權的非線性收益使得在對現貨價格不利方向變動時能起到保護作用,同時釋放現貨價格往有利方向變動,幫助上下游企業在有效管理風險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多利潤。
記者了解到,很多企業均能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一些現實問題:一是缺乏如何進行風險管理的可應用的理論;二是目前可運用的風險管理工具還不夠豐富。
化工品期權三巨頭即將問世
日前,證監會正式批準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6個商品期權的上市請求,其中,化工品期權“三巨頭”的推出時間為7月6日。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化工類期貨品種已運行多年,具備廣泛的產業基礎,聚烯烴產業參與交易日漸成熟完善,加之企業對更加靈活多樣性的避險工具的需求迫在眉睫,預計大商所化工類商品期權將會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歡迎。
證監會表示,聚丙烯、聚氯乙烯、線型低密度聚乙烯等期貨合約上市以來,市場運行總體平穩,產業客戶參與廣泛,功能發揮較為顯著。上市相應的期權品種,可以進一步滿足實體企業個性化和精細化風險管理的需求。
大商所上市化工類商品期權,能夠豐富企業的風險管理工具。隋斐認為,“期權靈活、多樣的策略配置,可以幫助企業有效地度量和管理市場波動風險。另外,期權也是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重要補充。近幾年來,場外期權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場內期權的上市將與場外期權形成有利互補,進一步增進產融結合,實現多方共贏”。
2019年,期貨交易所上市了7個商品期貨和10個商品及金融期權,是近年來我國期貨期權市場上市產品數量最多的一年。截至目前,我國期貨期權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了商品金融、期貨期權、場內場外、境內境外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隨著今年6個商品期權的推出,可以預期,今年又將是我國商品期權市場的豐收之年。
“場外期權工具目前定價相對較高,如果有場內期權工具,預計將會提升場外市場的報價水平,幫助企業節省期權費成本。”李劍偉告訴記者,大商所化工類商品期權上市后,產品設計上如果能夠吸引中小型客戶、個人客戶,以及私募等機構客戶參與,并有做市商參與,預計將會為企業客戶套保提供較好的流動性,有助于企業學習和利用期權工具。
柴鐵松向記者表示,相對常態化的價格波動來說,現有的期貨套保、基差貿易已經能夠覆蓋大部分企業對風險管理的需求了,但在類似今年年初發生的極端行情中,期貨套保可能做不到真正有效的風險管理,因為不僅要面臨價格波動風險,還要面臨資金風險、信用風險等。此時,非線性收益結構的期權便成為產業客戶可以選擇的一種有效工具。柴鐵松強調,只要市場有足夠的認可度,配合當前的需求,流動性應該不是問題。記者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