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一定程度上具有提前反映經濟情況的功能。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GDP增速目標,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
5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這是我國第四次沒有提GDP增速目標,前三次分別發生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今年不提GDP增速目標主要是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今年受到全球疫情的沖擊,導致經濟增速放緩或者下滑,不設GDP具體數字目標,不是對未來增長沒有信心,而是為了能夠更加務實、靈活地應對風險挑戰。其次,GDP增長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投資、消費以及出口,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還可能持續蔓延,在沒有明確疫情的影響和沖擊的情況下,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GDP增速。最后,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政策方向,關注擴內需戰略帶來的行業機會。但會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穩住經濟基本盤,穩增長方向不變。”
寶新金融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傳遞的聲音是民生比經濟增長更重要,‘六穩’、‘六保’放在今年工作首位,而且特殊國債和財政轉移支付也都放在‘六穩’、‘六保’方面,統籌從變化和全局角度去考量策略”。
那么,對于A股市場投資者而言,后市該如何把握機會?
趙錫軍指出,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經濟,投資者在選擇標的時,應根據政策導向,同時結合公司基本面以及所處行業的景氣度來甄選。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地的復工復產率逐步提升,無論是消費還是工業生產指數,均呈現良好態勢。由于A股估值處于歷史底部位置,大幅下挫的可能性不大,基本上是在底部震蕩,維持盤整的格局,結構性的行情依然非常明顯。而前期市場行情偏弱時,具備業績支撐的消費白馬股走出一波行情,部分白馬股股價創出歷史新高,建議投資者重點配置消費板塊。此外,代表行業經濟轉型的科技股已經開始吸引一部分抄底資金入場,特別是新基建方向的科技股可能迎來較好的機會。”
事實上,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呈現下行的背景下,我國政策面暖風頻出、經濟運行的穩定性以及市場估值相對偏低等因素促成A股走勢相對平穩。記者通過梳理發現,截至最新一期凈值披露日(5月8日),國內所有規模股票私募倉位和百億元級股票私募倉位分別達74.06%和85.13%,雙雙刷新年內新高。此外,截至4月份末,我國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達17.78萬億元。這說明目前國內私募、公募主力布局A股信心不減。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不斷完善,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發生轉變,目前滬指圍繞在2850點左右震蕩,亦或是夯實底部基礎的過程。能否打開新的上漲行情,量能是較為關鍵的一步,而指數近期階段的窄幅震蕩,也暗示出變盤時間點或已經臨近。記者 徐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