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湖州市織里鎮開了一家小型童裝廠的倪先生,最近朋友圈里發送的,基本上都是關于童裝的圖片。
這位80后的企業主,此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對服裝廠遲遲不能開工深感擔憂。不過,現在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他的童裝廠的生產也已經步入正軌。
“現在童裝的出貨量還行,跟去年差不多。”4月27日,倪先生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業界普遍認為,中小企業活,則社會經濟活;中小企業興,則社會經濟興。穩住中小企業,就是穩住經濟的“半壁江山”。
倪先生的童裝加工廠,可以看作是國內眾多中小微企業的一個縮影:“元氣”正在慢慢恢復。
可以佐證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秦志輝日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工業和信息化部對部分云平臺大數據監測顯示,截至4月15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為84%。而兩個月前這一數字尚不足30%。
“為穩定億萬家庭生計、穩住國內就業大局,國務院提出‘要想盡一切辦法讓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生存下來’,預計未來會有一攬子的相關扶持政策陸續出臺。”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他建議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合力效應。貨幣政策繼續加大信貸力度,幫助更多的受困中小微企業“活下來”,穩定“基本盤”;財政政策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讓能活下來的企業“活得更穩健”。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決策部署逐步落實落地,企業復工復產不斷加快,工業產品銷售開始回暖,企業利潤呈現一些積極變化。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36.7%(2009年5月以來的次低值),前值-38.3%。與此同時,私營企業、小型企業和外資企業利潤降幅不同程度收窄。
“可能與前期國家出臺的定向扶持政策有關。”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國家已經陸續出臺政策扶持中小企業,但政策落實尚需時間,產業鏈上下游需求的打通也需要行業合力。若后期全球需求持續性疲軟,且供應鏈中斷時間持續較長,企業資本支出和現金流壓力將進一步加大,中小企業現金流壓力將對制造業投資的回升形成壓制。
他同時表示,小微企業是“六個穩”與“六個保”的交集——“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宏觀政策從結構上而言,應該更多向小微民營企業傾斜,短期內以紓困為主。
伍超明建議,要加快落實已出臺的貨幣扶持政策,將資金盡快發放到中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戶手中,以解其燃眉之急,讓更多人的企業“活下來”,加快企業復工復產。要加緊推出更大力度普惠性財政援助政策,如抗“疫”特別國債規模提高至2萬億元以上、狹義的赤字率提高至3.5%,保證普惠性財政援助的資金來源;直接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提供補貼或資金支持,幫助其渡過難關。同時,要加緊落實《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到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此外,建議鼓勵部分中小微企業加快并購重組。這一方面可有效緩解處境艱難中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防止企業破產清算、職工失業,且規模擴大后,企業融資渠道或明顯拓寬,融資成本也有望進一步下降,企業抗風險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另一方面有利于擴大企業市場規模和市場份額,幫助其增強市場話語權、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記者 朱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