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一次又一次出現在了2020年的上半年,4月20日晚原油期貨價格大跌305.97%,收于每桶-37.63美元,首次收于負值,而21日后切換到新的“WTI原油06合約”的原油期貨價格依然處于極速下跌過程,面臨再次跌破0美元/桶的風險,“液體黃金”正處于比自來水還廉價的窘境。這不僅意味著投資原油期貨的投資者面臨重大虧損,在中國銀行投資 “賬戶原油”(俗稱“紙原油”)的投資者資金也遭“血洗”,甚至出現“穿倉”——保證金賠光的同時還需要向“倒貼”銀行兩三倍的資金,不少投資者質疑中國銀行存在多項風險管理不審慎問題,疑將全部風險轉嫁給投資者,聲稱欲集體訴訟。
01 油價劇烈震動 中行關閉交易
今年以來,隨著主要石油生產國家關于產油量的爭議不斷、疫情下石油需求大幅銳減的影響,原油期貨價格大幅波動,加之5月合約在4月21日(北京時間22日凌晨02:30)進行交割的影響,21日深夜油價上演暴跌305.97%、收于每桶-37.63美元的罕見景象。
而此前3月,原油期貨價格不斷出現歷史性新低,不少投資者抱著“抄底”想法購入賬戶原油產品“做多”,產品甚至一度被“買爆”。據報道,工行的人民幣北美原油賬戶在3月中旬時,因為交易購買人數太多、達到了產品相關凈額上限而暫停交易,用戶無法買入新開倉(做多),大量熱切投資者又前往中行購買賬戶原油產品。購入工行賬戶原油產品的武先生對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表示自己也是在“3月中旬,沙特和俄羅斯談崩后原油大跌后,首次買入賬戶原油產品做多”。
而與想象差別巨大的是,一方面,與低門檻的購買方式相比,賬戶原油的交易和原油期貨交易方式相似,需面臨“移倉”問題,相較其他理財產品規則復雜;另一方面,原油期貨價格持續走低甚至出現前所未有的“負油價”,報價參照原油期貨價格的賬戶原油也隨之暴跌,導致投資者出現“穿倉”。正值移倉換月之時,中行對賬戶原油的交易做出新的安排,但也由此引發持巨虧賬戶投資者的強烈質疑。
4月21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中國銀行原油寶產品“美油/美元”、“美油/人民幣”兩張美國原油合約暫停4月21日交易一天,英國原油合約正常交易。
4月22日,中國銀行接連發布兩則公告,一則表示4月22日起暫??蛻粼蛯?包括美油、英油)新開倉交易——“經審慎確認,美國時間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貨合約CME官方結算價-37.63美元/桶為有效價格,我行原油寶產品的美國原油合約將參考CME官方結算價進行結算或移倉。鑒于當前的市場風險和交割風險,自4月22日起暫??蛻粼蛯?包括美油、英油)新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不受影響。”另一則公布“人民幣美國原油 2005合約”價格為-266.12元。
02 投資者“穿倉” “問罪”中國銀行
22日上午,中行的回應引起投資者不滿情緒的強烈反彈,投資者對中行多項的不合理操作提出質疑,一度將#中國銀行#送上微博熱搜。中行賬戶原油投資者發現自己的賬戶中的保證金歸零的同時,甚至還需要向銀行繳納巨額“平倉損益”,從一張網絡流傳的截圖來看,持有2萬手的投資者甚至需要“倒貼”銀行近千萬。
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整理發現,爭議出自以下幾方面:
一、移倉、暫停交易前未對客戶進行詳盡說明義務,也未進行實質的移倉操作
中行投資者在4月19、20號兩天收到中行的交易短信,提示4月20號22點停止交易和啟動移倉,“但移倉對應的合約、對應的時間點均未列出,未對細節進行說明。加之系統不穩定,導致客戶遭受巨大損失,”一名投資者對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表示。但此后,4月21號中行公布原油寶美油產品停止交易一天,4月22號才再次發布通知表示,持有中行05美原油多頭的賬戶按照-37.63美元結算,期間中行并未對投資者賬戶進行實質的移倉操作,而工行、建行同類型產品都于一周前移倉完畢。4月22日上午,中國銀行暫停該產品交易,也未提前告知。
二、合約結算價格設置不合理
中行在4月20日前的舊協議寫明,每月4月20日20:00暫??蛻艚灰?,進行移倉,與此前中行發給客戶的短信日期一致。但中行遲遲并未進行移倉到06合約操作,并在4月21日停止交易一天,又于4月22日才將05合約結算價格定在-37.63美元、-266.12人民幣的極低值。據投資者截圖,“中行手機銀行app上,美05原油的報價仍停留在4月20日21:59分的每桶報價仍為79.88元(人民幣)/11.69美元,且報價曲線顯示05美油產品22:00之后出現急速拉升,升至100元人民幣一桶以上,直到4月21日22:00,中行05美油的報價仍在100元一桶以上,但最終,中行卻要在22日按照-37.63美元一桶給廣大投資者進行結算,令人費解。”
三、未按規定在保證金低于20%時強制平倉
中國銀行大宗商品原油寶交易界面明確寫明,“保證金充足率低于20%時,系統將按照單筆虧損比率從大到小順序的原則對未平倉合約產品進行逐筆強制平倉”,《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場個人產品協議》第11.4條中也提到,“乙方可以根據實際的市場情況,確定強制平倉最低保證金比例要求,并至少提前5個工作日公告告知。目前強制平倉保證金最低比例要求為20%。”但此次中國銀行沒有按規定,在客戶保證金充足率低于20%時進行強制平倉,反而等到4月21日人民幣-266.12元、美元-37元的價格突然進行平倉。
四、未進行投資風險測試,將風險轉嫁投資者
“賬戶原油產品不是風險自擔型(被動管理型),從一開始(最起碼從4月20日的22點以后)就是是主動管理型產品,而且是高風險產品,存在本金完全損失甚至還要補保證金的風險,”投資者對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表示,“但中行事前沒有進行充分風險披露,沒有對客戶進行風險承擔能力線上測試,在操作時沒有設置強平線(風險止損規則),進行移倉操作。”而查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場個人產品協議》發現,第2.1.2條規定,甲方用于交易的資金來源合法,為本人純風險資本金,已經考慮到且能夠承擔該資金全部虧損的風險;第3條,風險揭示:甲方應確認其操作的資金必須是純風險資本金,其損失將不會對個人財務狀況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否則,甲方將不適合敘做金融市場產品。協議中風險最多是“損失本金”,并未提及需要“倒貼”方能平倉。
五、霸王協議條款
4月22日,中行保證金賬戶在不簽署新協議的情況下,不允許轉出自有資金。另外,如不把此次平倉損失填補,中行客服表示“銀行有權向人民銀行申請將欠款記錄納入其征信”。
“風控沒做好,遇到流動性枯竭的黑天鵝。”投資分析師吳旺鑫分析表示,并且中行之后,全球跟蹤油價的被動型原油ETF基金全部被盯上了,這些基金都不會真正交割,已經成為華爾街空頭的獵物。
03 賬戶原油門檻低但風險大
目前,國內原油投資渠道主要包括上期所原油期貨和銀行賬戶原油業務。其中,“中國版”原油期貨于2018年3月26日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但國內首個賬戶原油業務最早在2013年3月就由工商銀行推出。據官網介紹,“賬戶原油是指工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采取只計份額、不提取實物原油的方式,以人民幣或美元買賣原油份額的投資交易產品。”
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整理發現,目前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和建設銀行的賬戶原油產品類型與交易方式十分相似,從報價上,賬戶原油價格參考紐約商業交易所(英文簡稱NYMEX,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旗下交易所)西德克薩斯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合約(WTI)價格報價和紐約商業交易所或洲際交易所(英文簡稱ICE)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Brent)價格報價。多家銀行產品說明中均顯示還有如下特點:“賬戶原油”是賬戶交易類產品,賬戶中的原油份額不能提取實物;可同時實現做多與做空雙向選擇;100%保證金制度,不支持杠桿交易;交易起點數量為1桶,交易最小遞增單位為0.1桶;T+0交易:日內可多次進行交易。
“產品主要是銀行為了拓展國內投資者的投資渠道,降低投資門檻。投資者購買比較容易,但是交易規則比較復雜,需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特別是在目前國際油價持續走低、部分月份期貨合約跌入負值區間的時期。”民生銀行研究員伊楠分析道。與和原油期貨投資相同的是,賬戶原油投資者也需面臨“換月”、“移倉”、“升水”等現實問題,比一般的理財投資復雜得多。
從投資者現下境遇來看,賬戶原油與中國銀行廣告語中宣傳的“原油寶、無杠桿、低風險、穩健收益”大相徑庭。大地期貨的總經理助理周文科曾總結投資賬戶原油時面臨的兩類風險:一是同一合約買賣間點差過大的風險,也就是意味著開倉和平倉的隱含的成本過大;二是合約展期遠月升水的風險,會造成即使3個月或者半年后漲了20美元,但是客戶做開倉買入并不一定賺到錢。投資者入市務必謹慎。
來源|鳳凰網財經銀行財眼 文|夏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