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已下調至三級,復工復產步入正軌,經濟按下“重啟鍵”。浙江是中小微民營企業大省,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改善疫后消費環境,夯實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激發疫情后內需活力,促進消費,對安全快速活躍浙江省經濟,增加百姓收入至關重要。各地政府紛紛積極響應中央促消費、擴容提質政策,主要舉措包括發放消費券、旅游券,發放補貼等。
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8日,全國(除港澳臺地區)已有16個省市47個城市陸續推出消費券政策。大多是地方政府與互聯網平臺合作,聯合發放惠民優惠消費券,金額從數百萬元到上億元不等,超過80%的消費券涉及餐飲業,其次是旅游業,占比達到42.5%。
為客觀全面評價消費券政策的社會反響,抓取2020年3月27日至2020年4月8日期間的新聞媒體、微博、自媒體等1168條有效信息,經數據清洗后共計860條信息作為最終樣本進行內容分析,歸納梳理相關政策的輿情畫像,進而提出加強政策精準扶持的相關建議。
一、浙江省消費券發放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從消費券獲取渠道來看,多數地區公眾對通過“兩微一端(微信、微博、APP客戶端)”以及“社會關系”了解消費券政策。總體來看,多數網友通過新媒體網絡渠道了解消費券政策(53.68%),其次為人際關系(41.12%)。通過傳統媒體獲取消費券政策占比非常低(5.2%)。可見傳統媒體在政策信息發布中日漸式微,公眾主要通過新媒體以及社會關系了解最新信息。
(二)消費券發放普惠性問題備受關注。將浙江省消費券發放原則分為普惠、效率與公平、精準投放三大類。其中消費券政策的普惠性原則的相關討論和報道最多,占到總關注量的54.68%;其他兩類關注量差不多,精準投放占22.17%,效率與公平23.15%。反映出媒體和網友相較于消費券發放的效率、公平以及投放精確度,更加關心大多數人能否在消費券政策中受益。
(三)有無發放消費券引發所屬地區關注。各個地區媒體和網友對于消費券的關注與本地消費券的發放情況有關聯,杭州地區的消費券政策討論最多,占到總體關注度的一半以上(55.41%),其次為嘉興(14.72%)、紹興(9.53%)、寧波(9.09%)等地,本地暫無消費券政策的地區媒體和網友關注度都較低。另外網友對消費券發放時間關注度(51%)最高,其次關注度依次為使用規則、消費范圍、消費券面額、消費券使用時效等。
(四)消費券的使用限制最受公眾關注。綜合來看,公眾反映消費券的主要問題是使用限制,占總關注量的62.5%;其次是消費券數量太少,占35%;最后為強行消費問題,僅占2.5%。分區域來看,數量少和強行消費的問題只有杭州的媒體和網友有提及,其他地區均只涉及消費券的使用限制問題。可見使用限制是所有地區的消費券的共性問題,同時反映出杭州地區消費券的數量較少,較難搶。
二、關于浙江省科學發放消費券的具體建議
從區域比較看,公眾對浙江省消費券政策的評價總體不高。從11個縣市區情況看,衢州滿意度相對較高,情感值為0.64;紹興中立,情感值為0.53,其他發放消費券的城市情感值相對較低,例如杭州,情感值僅為0.34,雖然杭州發放力度最大,關注度和討論度最高,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亟需優化。
(一)政策救急:盡量選擇非耐用型、替代效應較低的消費品。文化休閑娛樂這一類的面值不宜過大,疫情過后,大家想著有必要存點錢,同時目前社會經濟沒能恢復到大家的心理預期,部分人不敢去大消費,而餐飲、圖書、文旅、健身等這些領域的消費不會使消費者減少正常開支,也無需替代原有消費計劃。另外,要注重延長消費鏈條,放大消費效能。積極引導旅游企業與商貿、文體、交通、通訊、住宿、餐飲、能源、金融等行業跨界合作,推出“優惠套餐”和“大禮包”,相關部門和行業要積極配合,全力支持,形成合力。
(二)緊跟市場:主抓國內數字經濟應用新場景。疫情背景下,線下實體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限制的。基于大數據、云計算,打造城鄉社區“少扎堆、非接觸型消費新場景”,推動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服務、智慧出行、智慧娛樂、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消費、智慧治理等重點領域場景應用和垂直行業應用,分類整理發布“城市消費機會清單”,以超級云助推這些重點領域場景應用和垂直行業應用與城鄉社區“少扎堆、非接觸型消費新場景”的終端銜接與互動,以超級云為消費終端場景精準匹配各類商品與服務消費需求。
(三)精密智控:平衡精準與普惠。一方面要避免職業“薅羊毛”、刷單、黃牛等違反市場秩序的行為,保證發券過程公平、透明、可回溯,提高風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導消費券的使用期限。同時在普惠的基礎上注重精準投放,將消費券重點發放到經濟受疫情影響最嚴重地區及中低收入群體和中小微企業,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同時加強監管,優化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質量。各地政府對于消費券使用商家應該加強管理,確保在市場監管部門的監督下經營。同時要引導企業誠信經營以及安全生產,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暢通投訴渠道,提高消費者滿意度。最后加強宣傳輿論引導。新聞媒體要圍繞促進消費,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宣傳報道,及時刊播報道各地區拉動消費的亮點和成效,充分宣傳推介消費熱點,努力營造消費良好氛圍。陳春美
(作者系浙江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