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樓市因出現“疫情景氣”而引發關注。本報調查發現,在經濟受疫情影響陷入困境的同時,深圳房價卻出現一波上漲行情。幫助中小企業脫困的低利率政策資金繞道進入樓市,成為深圳房價創新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件事有兩點讓人難以接受:一是經濟下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均不樂觀,但房價上行創新高。這個反差很“魔幻”,基本經濟規律為何失效了?二是本意在為中小企業紓困的資金,竟然有一些沒有用在正道上,而是流入樓市,與“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背道而馳。
紓困資金被用于投機,這一問題光靠道德譴責難以解決。人們可以譴責銀行審核不嚴,但銀行本身就有中小企業貸款占比的監管要求,多放貸款才能完成任務,哪里有從嚴審核的動機呢?再說,銀行最重視資金安全,客戶拿到資金后怎么用風險大怎么用風險小,銀行不可能沒考慮過。人們可以批評中小企業主不務正業,辜負了政府的好心,但人都是理性的,沒有認真比較過經營實業和炒房兩者的收益與風險,他們是不會貿然做出決定的。人們也可以批評購買注冊資料進而套取資金的一般買房者,但沒有得到銀行的默許,他們這么做不會成功,而且從歷史經驗看,類似這種用假資料買房的人,沒聽說誰受到過什么懲罰,吃過像樣的虧。
在紓困資金流入樓市這件事上,我們就不能停留于道德層面,而要反思更多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中小企業到底是缺錢還是缺信心。如果只是現階段缺錢,那么政府和社會可以想辦法予以幫助;如果是缺信心,不太想經營實業或者只是把手中的實業當作玩“虛”的平臺,那么就不是政策資助能解決的了。一旦企業心不在實業,總會有辦法把政府和社會資助“挪用”到其他地方,防不勝防。如果有較多的中小企業對實業沒有信心,我們就應去調查企業為什么沒有信心,把真正原因找到,再對癥下藥,恢復和增強他們的信心。畢竟中小企業解決了大部分的就業,他們有信心,經濟才能穩定,社會才能穩定。
第二個問題是,金融資源到底如何才能流到最需要的地方。對金融機構來說,中小企業貸款風險大,按市場化方式他們得到信貸的難度大、成本高,但中小企業又很重要,需要外部的支持。目前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有很大一部分屬于政策性金融范疇,但又是通過商業性銀行來執行,這與商業銀行的市場化運營在性質上有一定沖突,所以需要監管介入。如何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有效性,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出事”后象征性地罰酒三杯只會鼓勵人們繼續違規。
第三個問題是,樓市何以成了人們心目中的避風港。我們一直致力于降低實體經濟資金成本,同時嚴防資金流入樓市等“虛”的領域。之所以要一直高度警惕,是因為樓市長期呈現的低風險、高收益特點,使其有源源不斷的吸金能力,盡管一些地方房價已非常識指標所能解釋,但仍被很多人視為避風港。既然是避風港,資金趨之若鶩,要嚴防死守不讓資金流入,太難了。
樓市何以成為避免港?樓市與實業之間為何有那么大的差別,我們有沒有辦法讓實業也像樓市一樣成為避風港?如果可以,就不需要擔心資金流向哪里了。因為資金總是流向收益高風險低的地方。這是最自然的現象,最淺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