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銀行、外匯局將全口徑跨境融資的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到1.25,進一步擴大借用外債空間,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宣昌能在國新辦3月22日舉行的“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布會上表示,從初步測算來看,這次調整可對企業產生幾百億美元融資規模的支持力度。
據介紹,目前,中小企業主要通過境外銀行、境外關聯公司等渠道借用外債,借款成本因企業個體財務和經營狀況及發展前景等情況有所不同。參數調整后,企業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由原來凈資產的2倍提高到2.5倍,向境外融資的空間較之前擴大了25%,預計對企業支持力度可能達到幾百億美元的規模。這將有助于境內機構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多渠道籌集資金,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特別是當前境外市場的政策利率水平普遍處于低位,這對我國企業到境外進行融資提供更大的空間。
對于是否會產生外債風險,宣昌能表示,這次政策調整不會引發外債規模的大幅上升,當前我國外債規模和結構合理,外債總體的風險可控,企業向境外銀行、關聯公司等借款的規模不大,占外債總規模的比例并不高,提高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在便利境內機構跨境融資的同時,不會引發外債規模的大幅度上升。需要指出的是,這次政策的調整不適用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企業,所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企業不得按照這個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政策借用外債。記者 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