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4日再融資新規發布后,提升了折價上限、縮短鎖定期、降低參與門檻以及放松減持限制等,PE(私募股權)機構也掀起了一陣陣定增熱潮,其具備的行業深度研究能力、產業的深刻理解與思考、資源項目整合的能力、長線投資的思維成為獨特的優勢。
據不完全統計,自再融資新規落地,A股上市公司對標再融資新規發布新定增預案超過90家,新定增周期正式來臨。而私募排排網調查顯示,超七成私募機構看好定增項目帶來的業績增厚機會,并認為相關定增產品有望享受3-6個月的政策紅利期。
定增市場迎來
戰略性投資機會
相對于一級市場的蕭條,被機構稱為“一級半”的定增市場迎來多家巨頭機構入場,熱鬧非凡。全面寬松的再融資政策,吸引了大批增量資金激活萬億定增市場,其中一級市場的私募玩家包括高瓴、鼎暉、紅杉等等,二級市場的公募基金不乏知名度高的睿遠、建信等,還有大量保險、社保、養老金,政策逐漸放開,銀行理財資金摩拳擦掌,很多機構紛紛設計發起定增基金。
對于部分先知先覺的PE機構而言,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已經與很多上市公司一起,關注并洽談定增機會,打的絕對是有準備的一仗。如高瓴23億拿下凱萊英的八折鎖價定增,當天漲停板浮盈40%,開啟了一級半市場的瘋狂前奏。而根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包括基石資本、時代伯樂、盈科資本、高特佳在內的多家機構均在籌備或已經發行定增產品。
歷史反復證明,募資最難的時候,是聰明錢出手的最佳時期。記者發現上述參與定增的機構合伙人里幾乎都有券商從業背景,嗅覺可謂十分靈敏。對于PE機構而言,一方面,相對“短平快”的定增,能深度參抓住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會,另一方也能緩解一級市場的募資壓力,能夠讓自身在這波洗牌中增加“活下去”的籌碼。
基于對中國股市趨勢的判研,時代伯樂董事長蔣國云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當前是參與定增投資的戰略機遇期。他指出,通常情況下,定增收益概率與參與時的大盤點位有一定關系,點位越低,安全邊際越高。根據對2010-2019年全市場定增收益的統計,在定增寬松期,收益率大幅提高。
“我們目前的定增標的池已經在做二次篩選的工作,投資團隊已經與上市公司管理層展開積極的探討。同時,疫情開始好轉以來,來洽談定增機會的投資者很多,他們都希望通過參與盈科發行的基金,深度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增機會,把握當下的黃金窗口期。”盈科資本董事長錢明飛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時代伯樂認為,定增投資主要賺取四個層次的收益:第一,定增折扣帶來的直接差價收益,這是最基礎的預期收益;第二,層次是股票市場波動所帶來的差價收益;第三,層次是企業預期增長差價;第四,層次是預期賦能差價收益。四個層次的收益通常呈倒三角,作為股權投資機構,具備強大的產業研究和并購投資能力,特別擅長挖掘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收益。
而從長周期看,定增必然越來越回歸投資本質,更接近PE投資方法論。高特佳投資集團執行合伙人范大龍表示,定增的賺錢邏輯是建立在政策的窗口期基礎之上,短期是折價收益率,折扣是項目和資金供給需求的博弈結果;長期一方面看市場增長的貝塔收益,另一方面重要看個股的阿爾法收益,阿爾法重要看企業市值成長的增長溢價,精選價值、用時間換空間。如果只是折價,不如二級市場上跌了再買,還沒有鎖定期。不排除資本運作的套利模式:高折扣的利益再分配,高拋低吸。但這一般出現定增周期后階段的瘋狂期,聰明的投資人已經結利離場。所以,投資機構間拼的是研究,是長周期的資金,是資源整合能力,是項目的跟蹤深度。
加強一二級
聯動優勢
面對海外疫情迅猛擴展、流動性危機、原油危機等“黑天鵝”事件,難免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從而降低市場的一致預期,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任何一個經濟體遭遇打擊,都會給國內資本市場造成不可避免的波動。
有機構透露,和2月份的時段相比,市場的定增積極性不如以前,但如果把投資周期拉長來看,現階段股市的波動其實是為定增市場出清了部分BETA風險。錢明飛告訴記者,“定增從預案、到批文,再到發行,往往會有一個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周期。也就是說,真正參與定增的時間窗口還沒有到來。股市現階段的大幅下跌,其實是幫助定增市場出清了部分風險。相對于2月份的高位,投資者可以以一個相對更低的位置進入定增市場。另一方面,定增本質上是一個犧牲流動性換取折價的交易行為。限售期內,市場大環境、上市公司經營基本面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在投資時會特別關注到這些潛在風險點。”
定增產品屬于一級半市場,這就要求發行機構既精通一級市場也要懂二級市場,非常考驗投資機構的一二級聯動投資能力。以時代伯樂為例,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這兩個領域都有很好的專業團隊和素養,能夠介入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定增項目實施的聯動效應,把握定增對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實質影響和貢獻。
而盈科資本的優勢在于擁有強大的上市公司生態圈背景,能夠優選優質標的,全流程深度參與上市公司的定增方案,通過深厚的一級股權價值挖掘能力,結合上市公司基本面、行業切入拐點、上下游產業鏈、募投項目的業績釋放等因素來綜合考量,選取性價比最高的資產參與。
蔣國云表示,用一級市場的投資思維做定增產品,一方面,一級市場對科技等新興產業趨勢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可通過一級市場的前瞻性幫助精確判斷二級市場公司產業市場爆發的時間點和成長空間。
另一方面,股權投資機構在產業上下游資源項目整合能力方面更有優勢,因此PE機構甚至可以幫助上市公司共同制定定增方案,幫助上市公司實現業務的做強做大。結合此前已經成功參與的三家公司定增的經驗,采用“深度研究+主動賦能”,用一級市場的投資思維作為策略。
而在新規下,定增市場參與度活躍,極端考驗投資機構拿票、議價、競價的能力。一級市場投資人往往更偏好18個月的鎖價定增,二級市場投資人見慣了波動,更喜歡6個月的詢價定增。針對鎖價定增,監管明確鼓勵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