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日,每天到店購物的消費者數量,比前幾日稍微多了一點,但是依然達不到以前的客流量。”一位便利店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疫情持續期間,為避免進一步擴散,國內居民出行受到限制,對于日用品零售行業的中小型連鎖便利店而言,影響可見一斑。
據該負責人介紹,在疫情防控最關鍵的階段,便利店被關停了一段時間,雖然隨著疫情逐步好轉,已經恢復了營業,但是由于周圍商鋪、辦公樓人員較少,居民外出不便等問題,每天的線下客流量仍然不多。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零售企業這一次受疫情沖擊比較深,即使是部分企業已經試水電商銷售,但銷售額占總量的比例仍然是非常低的。
“對商貿零售來說,部分消費在疫情結束后,可能會有報復性的反彈,但是總體來說,總量下滑是不可避免的,畢竟有不少消費是不會再恢復的。”夏風光說道。
據艾瑞咨詢對居民外出情況的調研統計,疫情持續的這段時間,2-3天外出一次的人群占比總數為33.8%,4-5天外出一次的人群占比30.2%,幾乎沒有外出過的人群占比達15.8%,同時,外出原因大部分以購買生活必需品為主。
線下客流量的下滑,對線下實體零售企業的經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據統計,在調查的995個中小企業樣本中,收入下滑超過50%的占比達29.6%,下滑在20%-50%區間的占比達28.5%,同時,由于信貸方面不占優勢及剛性成本(如人工、水電、店面)的持續,企業現金流壓力較大。
對此,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中小零售企業自身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較低,疫情下經營活動長時間停擺或受沖擊,資金壓力很大,部分企業會面臨倒閉破產局面。
“從政府的角度講,為了幫助中小零售企業渡過難關,需要盡快出臺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避免抽貸限貸行為,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快幫助和落實零售企業恢復營業。”袁華明進一步表示,中小零售企業主體,也要主動和政府及金融機構進行對接,應享盡享相關政策支持,同時,要減少不必要開支甚至階段性減薪,加快存貨周轉,回籠現金,也可以和上下游、股東方等進行協商,達成可能的緩解流動性舉措。
上述便利店負責人表示,為節約門店的人員成本,早在前幾年就已經使用了自助結賬系統,顧客在挑選完商品后,自行掃描條形碼和二維碼進行支付,一個門店起碼可以減少一名工作人員成本。
在談及線上業務時,該負責人稱,便利店線上業務開展較早,疫情期間的效果顯著,用戶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上,找到附近的門店,下單、確認訂單信息、付款后,就可以在家等候配送,不僅促進了對病毒的隔離,對于疫情期間的維持店內正常經營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對此,開源證券分析認為,從長期來看,疫情將推動線下實體零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線上線下融合加速。
袁華明則表示,疫情會進一步推動線上零售的發展,中小零售企業要積極調整順應潮流。
“過去幾年線上市場對線下實體零售業已形成了沖擊,這次疫情應該會進一步推動線上市場發展,對線下形成更大沖擊,線下零售企業要主動調整來適應這個趨勢。2003年的非典疫情加快了電商的發展,這次疫情應該也會推動商超行業轉型和線上線下業務的融合,一些競爭力偏弱的中小零售企業會被淘汰或整合,行業集中度提升趨勢進一步凸顯。”袁華明說。見習記者 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