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日,資本市場大基建板塊持續走高,領漲A股。事實上,在集合信托市場上,上周基礎產業信托預熱已然開始,募資規模超20億元,環比增幅近100%;產品收益率約8%,直追房地產信托收益率。
今年來,基礎產業信托持續火熱,1月份、2月份的發行規模占比均超過去年同期水平,這也反映出信托公司加大了此領域的布局。作為信托公司重要的傳統業務,基礎產業信托是信托公司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途徑,今年基礎設施建設有望迎來更大力度的政府支持和資源傾斜,基礎產業信托或將迎來持續爆發,同時信托公司也應注重探索挖掘新基建業務模式。
基建類信托平均收益率近8%
在過去的一周里,集合信托市場明顯回暖,募資數量及規模顯著上升。用益信托數據顯示,上周共有127款集合信托產品成立,數量環比增加58.75%;募集資金166.13億元,環比增加177.58%。用益信托分析稱:“募集規模大增的原因,一是近期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加上信托公司復工進度較好,集合產品的募集有被疫情壓抑后的反彈,二是信托業正響應監管層的號召,積極地成立專項紓困計劃,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
從信托資金投向領域來看,在募資規模上,據統計,上周金融集合信托募集資金54.44億元;工商企業信托募集資金26.26億元;基礎產業信托募集資金22.04億元,環比增加98.84%;在平均收益率上,工商企業信托(8.87%)、房地產信托(7.96%)、基礎產業信托(7.92%)位列三甲。基礎產業信托表現突出,募資規模增幅接近翻倍,平均收益率也接近8%。
實際上,今年來基礎產業信托持續火熱。“我們統計數據發現,今年1月份、2月份基礎產業類集合信托分別發行653.76億元、383.03億元,占整個集合信托產品的比分別為32.43%、27.14%,去年同期占比僅有22.71%、22.01%,這表明今年以來信托公司明顯加大了基礎產業類產品的布局。”用益信托研究員帥國讓向《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
作為三大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傳統業務之一,基礎產業信托具有明顯的政策優勢。帥國讓認為,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房地產信托發展受限;經濟增速換擋,實體經濟增速放緩也帶來了資產質量的下滑,工商企業類項目信用風險加大;近期,7省份推出25萬億元的重點基建項目,基建投資成為了經濟穩增長的有力抓手,基礎產業信托發展優勢明顯。
應探索更多新基建業務模式
疫情當下,基建被機構普遍認為是恢復生產、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中銀國際證券研究表明,預計疫情影響下逆周期調節政策節奏比原來預想的要加快,力度要加碼。就財政政策而言,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提升基建投資是見效最快的方法。基建作為經濟托底的主要手段,其重要性在當前的環境下進一步凸顯。
然而,近兩年來地方平臺債務違約事件逐步增多,也需警惕政信平臺項目風險。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當前基礎產業信托具有資金期限短、融資成本高、高度依賴政府信用的特點,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期限和投資報酬率并不相匹配,需要不斷滾動借新還舊才能維持下去。龐大的債務規模累積以及較高的融資成本正在逐步加大地方財政壓力,部分債務集中償付時期,容易出現流動性風險。
基礎產業信托未來前景如何?多個機構和研究人士均對此持樂觀態度。
中融信托在研報中表示,基礎產業未來規模仍會保持在高位,盡管近期新冠疫情爆發,對業務開展造成了影響,但未來基礎產業類信托會是信托業務的主要支撐點,特別是考慮到極可能出臺一系列政策刺激經濟的情況下,政信業務或會受到較多政策紅利支持。
袁吉偉對記者表示:“今年基建投融資需求較旺,對于基礎產業信托形成支撐,新產品發行仍會較快。與此同時,中央加強地方債務管控政策延續,將限制傳統政信業務發展速度,本輪基建投資中新型基建占比很大,這是新業務領域,之前信托公司參與不多,需要探索可行的業務模式。”記者 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