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MSCI順利完成A股第一階段20%的納入計劃,北上資金也創紀錄地凈買入。當日北上資金凈買入金額超5000萬元的個股多達172只,其中凈買入超億元的個股也高達62只。從行業屬性來看,電子及計算機行業凈買入超億元的個股最多,達16只;醫藥生物行業也備受青睞,有7股凈買入;銀行股同樣有7股被凈買入超億元。
在持倉增幅排行上,電子股更是一騎絕塵。周二北上資金增倉幅度前4的個股全是電子股,其中奮達科技1日增倉幅度超過109%,持股由前1交易日的434萬股,增至920萬股。春興精工、光弘科技、歐比特北上資金周二增倉幅度分別為81.25%、74.47%、66.67%。
但熱潮之后,有部分投資者擔心后市外資流入預期趨弱,A股市場或又將陷于調整。其實這種擔憂完全沒必要,首先,本次擴容機構普遍預計將為A股市場帶來約2500億元至3000億元的增量資金,其中被動增量資金約430億元,周二涌入的主要是被動配置資金,只占總預計流入的14%~17%,主動配置資金將緩慢流入。
滬深港通開通以來,所有年份北上資金都是凈買入的,開通以來合計61個月,僅有10個月份出現凈賣出,其余月份全部凈買入,這充分說明A股對外資的吸引力是長期的,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后市仍將有大量外資進入A股市場。
央行統計也顯示,今年以來,境外投資者通過QFII、RQFII和陸股通合計持有A股市值從年初的1.3萬億上升至三季度末的1.8萬億,今年不到1年,外資持有A股市值增加了38.46%。
其次,周二只是MSCI完成納入A股的第一階段,而且納入比例只有20%。從韓國和中國臺灣股市納入MSCI指數進程來看,韓國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前后歷經6年多,韓國綜合指數1992年、1996年和1998年分別按20%、50%和100%的比例納入MSCI 新興市場指數。
中國臺灣市場納入MSCI指數的進程更加緩慢。自1996年9月首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后(納入比例50%),前后歷經2000年6月(納入比例提高至65%)、2000年12月(納入比例提高至80%)以及2005年5月(納入比例提高至100%)三次擴容,前后歷時將近9年。
從韓國、中國臺灣兩個市場納入MSCI歷程中,外資流入趨勢可以發現,外資在完全納入的最后一個階段持股比例增速最快,對市場的影響也最強。
1998年9月1日,MSCI將韓國股票按照100%比例完全納入,為韓國股市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市場開始復蘇,韓國股市由此開啟了大牛市,在完全納入后的一年時間內漲幅高達191.95%,韓國綜指由280點附近,最高突破千點大關。
中國臺灣市場由于首次納入MSCI比例較高,為50%,在納入一年后市場漲幅也高達49.17%。而2005年5月MSCI全面100%納入,臺灣加權指數由此開啟了長達2年的大牛市,指數從5600點附近,最高上漲至逾9859點,期間上漲逾76%。
周二北上資金“集中采購式”的買入雖然不會長久,但更多的資金仍在路上,未來隨著MSCI納入比例不斷提高,北上資金單日凈買入歷史紀錄再被打破是可以預期的。(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