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費率基金終于再度開閘。
首批浮動費率基金產品于11月21日下午陸續獲得批文。國泰基金、富國基金、華泰柏瑞基金、興全基金、中歐基金和華安基金成為首批試點公募基金。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除華泰柏瑞景氣回報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為一年期基金外,其余產品均為兩至三年期。在此前的券商中國相關報道中,該批試點浮動費率基金自今年8月底9月初即申請上報,時過兩個多月,終于獲批。
長期投資思路依然是核心
浮動管理費,顧名思義,即與傳統的管理費固定不變的模式相反,將管理費與基金業績相掛鉤,分檔收取管理費。
這種管理費收費模式這將打破傳統模式。傳統的管理費收取模式與基金業務無關,不管業績虧損盈利與否,基金管理費收取并不受影響,可謂旱澇保收。浮動管理費掛鉤業績,將實現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捆綁。
記者從相關公司人士了解到,“雖然管理費會隨著業績的波動而產生波動,但長期的投資思路依然是浮動費率基金的核心思路。以定期開放式浮動費率基金為例,盡管采用浮動費率,但不應為了追逐短期的高管理費而決定基金開放時間。”
“因為市場變化很快,開放后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還是應該保持長期投資的思路,貫徹自身的投資風格,從而獲取穩健收益,而不為管理費率所左右。”上述相關人士表示。
事實上,浮動費率基金在公募行業并不是新事物。國內首只浮動費率基金發行于2013年,此后的2013年~2015年,浮動費率基金開始密集成立。但從2016年3月之后,受2015年極端市場以及業內出現隨意提取業績報酬亂象等因素的影響,浮動費率基金被暫緩審批。
2017年6月,監管層下發《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收取浮動管理費指引(初稿)》,對浮動費率基金的基金經理、基金類型、跟投機制、計提方法、浮動空間、業績基準等方面給出了細致的規范。
此次,審批擱淺許久的浮動費率基金再次開閘。
多只試點基金采用持有期模式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六只基金中包括華泰柏瑞景氣回報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華安現代生活混合型基金、中歐啟航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和富國阿爾法兩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
從基金名稱就可以看出,目前已有三只試點基金采取了持有期模式。據了解,“持有期模式”是基金業內近年來的創新型品種,目前選擇這種模式的基金產品并不多,尤其是在權益類產品中更為少見。
分析人士指出,采用“封閉運作”的基金產品,核心價值在于“管住人性”,避免情緒化地追漲殺跌。如中歐啟航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的“可定投+封閉持有期”模式,相當于給投資者提供了戰術性布局的工具,有助于在投資封閉運作基金的過程中,爭取獲得更低的波動、更高的勝率。
基金管理模式探索在路上
浮動管理費的計算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超額收取法:即管理費由保底部分與超額部分組成。超額部分一般都是提取超額收益部分的一定比例(比如10%或15%等)作為附加管理費,而超額的“額”則是基金合同中規定的比較基準,一般選取某個股票指數。
對于保底部分,有的產品會收取1%左右的固定管理費,有的產品則索性不收取管理費。例如中郵核心競爭力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其業績比較基準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65%+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35%”,一旦基金收益率超過該基準,則提取超額部分的15%作為額外管理費,若沒有超過,則管理費固定為1%。
分檔收取法:該方法的特點是,直接按既定的目標收益率來劃檔收取管理費。如東方紅產業升級混合基金,其管理費收取方式規則為,在基金成立滿1年后,若基金收益率<-5%,則不收取管理費,若-5%≤基金收益率≤8%,則收取1.5%的管理費;若8%≤基金收益率,收取2.5%的管理費。
大部分浮動管理費基金都會依據上述兩種原則設計收費方式,但是各個產品之間的計算公式依然區別較大,也都很復雜。記者截取了部分產品的管理費計算方式,如下圖所示。光是看公式,便能讓人轉暈,對于投資者來說,無疑是增加了投資困難。
除此以外,在實際應用中,浮動費率基金也會存在一定問題。
譬如在下跌行情中,若基金跑贏了基準收益但收益率依然為負值,則投資者在虧損的情況下還要追加支付超額部分的附加管理費,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
美國浮動費率基金四大原則
國外金融業對此的經驗更加豐富。如美國證監會對此類管理費與業績掛鉤的基金有明確規則,基本分為四個方面:
1、基金投資業績必須與合適的比較基準進行比較來確定管理費率;
2、對管理費率大小及其上下浮動區間均無限制,但一定要符合對稱原則,即管理費因投資業績而得到的獎懲(上下浮動)必須對等;
3、投資業績與基準應在一段預設定的期間進行比較(一般三年);
4、計提管理費時,使用預設定期間內(比如三年)的平均資產規模。美國基金業巨頭富達(Fedelity)和先峰(Vanguard)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采用管理費與投資業績掛鉤的收費辦法,美國已有近300只此類基金,資產規模近1萬億美元。
截至2010年底,美國共有基金7581只,資產規模11.8萬億,浮動管理費基金占全部基金的比例為3.96%,規模占比為8.47%,且均為大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經理的產品。
目前,試點基金正式獲批,相信未來這一模式的基金會加速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