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繼續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在11月5日開幕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傳來令人振奮的聲音。而此前8月份正式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下簡稱《意見》)中也明確提到,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圳,這個帶著敢闖敢試基因的城市,在這個秋天迎來新的機遇。
對此,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自貿區的不斷開放一定意味著本外幣的頻繁貿易,相應更為開放的金融制度也必不可少,跨幣種的自由流動在自貿區內將成為現實,這是我國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逐步深入的重要探索。
通過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推動整個先行示范區建設
“在自貿試驗區建設中,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管理部門、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探索實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企業外匯資本金意愿結匯等一大批改革舉措,不斷擴大跨境人民幣使用范圍,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金融開放創新積累了很多經驗。”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自貿試驗區作為中國改革的“排頭兵”、開放的“試驗田”,將義不容辭地勇立潮頭,走在前列。
深圳作為“排頭兵”之一,也在發展中收獲了一些經驗成果。8月1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復制推廣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第四批改革創新經驗的通知》,復制推廣內容涉及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六大領域共計43項具體內容。
“深圳的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在制度創新方面成效明顯,已有多項成果在全國、廣東和深圳復制推廣,如打造外商投資‘一口受理’升級版等。”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提出,深圳將疊加自貿區和先行示范區的制度創新優勢,圍繞先行示范區的高質量發展高地這一戰略定位,通過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平,將前海蛇口片區打造創新驅動的核心引擎區域,推動整個先行示范區的建設。
在取得成果的同時,《意見》也對深圳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對于如何實現高標準、高質量,盤和林認為,首先最重要的要轉換理念,正如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安排,由“正面清單”轉為“負面清單”,由“政府同意才可為”到“法無禁止皆可為”,這是真正實現自由貿易的首要前提。其次,服務貿易在未來將會更加重要。因此建立自由貿易區應不僅關注于貨物貿易,更應對服務貿易給予一定的重視,大力鼓勵倉儲、物流、金融等行業進駐,給商品貿易附上“服務”基因;最后,要給自貿區發展儲備后續力量,而人才正是其發展的后盾,因此要盡快完善相關的人力資源制度,匹配相應的就業保障,消除人才進駐的后顧之憂。
將在跨境金融方面
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力度
高標準高質量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對于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又有著哪些指導意義?
盤和林認為,一方面,過去我國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是基于差別待遇和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依靠低勞動成本、高資源消耗來留住企業,換取經濟增長,而新時代則不同,新型開放型經濟體制是要通過自由、平等競爭來吸引外資,用更開放、更少限制的制度來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自貿區建設對于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際上是一種理念上的實踐,通過自貿區的不斷探索,不斷追求高標準、高質量的貿易制度能夠為后續其他地區的對外開放提供寶貴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近期發布了《深入推進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實施規則》,其中允許自貿區企業的資本項目外匯收入購買境內股權投資,由“先審查后支付”轉變為“先支付后抽查”。
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指出,這就意味著自貿區的貿易政策在得到充分實踐之后將會逐步滲透到整體資本市場,可以說深圳自貿區就是一片試驗田,當在該“監管沙盒”得到充分實踐的制度成熟時,則可以逐步推進運用到整體資本市場開放中。
“近年來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跨境金融發展走在全國18個自貿區的前列,其中就包括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例如在全國率先實現跨境人民幣發債的雙向打通。”在肖本華看來,今后深圳在高標準高質量自貿區建設中,還需在跨境金融方面進一步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加快實現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為進一步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積累經驗。(記者 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