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在保險主業之外,保險公司的跨界經營也備受關注。《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發現,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9家保險公司更新了其所屬的非保險子公司信息,非保險子公司數量總和達541家。
在險企的跨界經營中,醫療領域的投資是重頭戲之一。記者統計發現,截至三季度末,共有7家險企有醫療投資新動作,發展模式更加豐富。值得注意的是,險企開始在互聯網醫院的投資中開始顯露頭角,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投資案例。
自建醫院進展快
10月12日,由前海人壽全資興建的三級綜合醫院——廣州前海人壽醫院一期正式落成并開始試運營。這是險企在醫院投資領域的又一新動作。廣州前海人壽醫院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達37.73億元,由前海人壽100%控股。截至目前,前海人壽已投資3家醫療領域子公司。
與此同時,泰康保險集團和同濟醫院共同投資的泰康同濟(武漢)醫院也將在年內開業。2018年6月份,泰康正式對外宣布斥資20.62億元,將拜博口腔51.56%的股權收入囊中,并更名為泰康拜博口腔,到目前為止,泰康旗下的拜博口腔醫院和口腔門診系列子公司已經有167家。
值得一提的是,眾安保險是今年在醫療投資領域有新動作的唯一一家財產險公司,其充分發揮互聯網險企的特點,投資的互聯網醫院取得實質性進展。7月份,眾安保險宣布獲得海南省衛健委批準的互聯網醫院牌照,眾安(海南)互聯網醫院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00萬元。
事實上,險企多年來一直在探索“保險+醫療”模式,從投資醫療領域的保險公司性質來看,目前以人身險公司為主,今年有醫療投資新動作的包括6家人身險公司和1家財產險公司。從投資模式來看,目前主要有三種路徑,第一,與醫療機構或者健康管理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第二,布局互聯網醫院和移動醫療平臺;第三,保險公司自建或者參股醫療機構。不同險企結合自身特點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三種路徑呈現多點開花之勢。
布局著眼產業鏈協同
保險公司緣何熱衷投資醫療機構?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重點提及了三方面因素,一是政策支持,二是險企投資著眼于產業鏈協同,三是未來的長期發展潛力大。
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首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泰康集團董事長陳東升表示,在未來諸多社會辦醫的潛在力量中,大型壽險公司將是社會辦醫的主流機構之一,表達了其對未來險企投資醫療機構的預判。
某人身險公司研究部研究員汪月(化名)分析道,從政策層面看,2016年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保險機構運用股權投資、戰略合作等方式設立醫療機構”;同年10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保險業投資、設立醫療機構”。可以說,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是險企積極進行醫療投資的重要促進因素。同時,良好的發展預期,巨大的市場潛力也激發了險企的投資熱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醫療業是健康服務業中的一環,從產業角度看,保險業與其具有深度融合的基礎,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合作或直接投資醫院,可有效發揮作為支付人的戰略購買功能,加強對醫療行為的監督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促進醫療服務行為規范,降低賠付率,同時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從投資角度看,保險業與健康服務業的結合可以促進負債端與資產端的融合。一方面,健康服務業投資規模大、盈利周期長,需要長期資本的投入,險資的屬性與健康服務業的需求高度契合,可成為其重要的資本來源。另一方面,投資健康產業能夠緩解保險資金的錯配壓力,規避經濟周期性風險,弱化資本市場不穩定對投資收益的影響,提升險企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王緒瑾表示,保險公司在醫療領域的投資探索已有很長時間,目前,不少險企的投資是從產業鏈著眼,在產業協同、防災防損、提升理賠服務等方面都有所考慮,尤其是險企直投醫院可以促進降費,減少騙保現象。同時,王緒瑾指出,在新技術支持下,互聯網醫院對保險機構、醫院和患者都是利好,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險企投資互聯網醫院將迎來更多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