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正式印發三周年之際,滿幫大數據從公路視角出發,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情況一窺究竟。
長江經濟帶被譽為一條經濟上的“金腰帶”,205萬平方公里的總面積雖然只占全國21%,但其人口、經濟總量、進出口總額均超全國40%。從2019年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有其中10個省市GDP增速高于全國水平(6.3%),云南、貴州、江蘇增速均在9%以上,位居全國前列。
滿幫大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在公路運輸上同樣體現出“擔當”,與經濟帶相關訂單量占到了全國的53.21%,已超半數。
此外,在長江經濟帶出港貨物中,水果等農產品及化肥等農資占到了運輸總量的約30%。經濟帶內氣候優良,水土條件優渥,農作物成熟快,盛產各類果蔬農產品,蘇北更是中國五大蔬菜產地之一。
公開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沿線聚集了全國44%的工業總量,重工業、輕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都十分發達。因此,設備及配件類相關訂單量占近10%。
有意思的是,瓷磚這一看似“小眾”的貨品強勢“闖入”TOP10。這是因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盛產石材,有“大理石之鄉”湖北通山,“花崗石之鄉”湖北麻城,國內六大瓷磚產地之一的江西產區,更是形成了高安、景德鎮、九江、萍鄉等多個大型生產基地。
長江經濟帶的入港貨物中,排在第一位的煤炭運輸占比超10%。《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目前主要能源仍來自于煤炭,需求量超60%。我國煤炭產地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帶,第一第二產業對于能源的需求十分龐大,故而產生了大量的運入需求。
總體上,長江經濟帶貨運量未顯示出明顯的季節性特點。2019年以來,除因節假習俗原因在春節期間出現貨運低谷外,運量總體保持平穩。2019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增量較少,主要增長點在第三產業,因此以第二產業為主的長江經濟帶運輸量也呈平穩趨勢。
《綱要》指出,“一軸”是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滿幫大數據顯示,“一軸”上的城市運輸總量占長江經濟帶運輸總量的23.91%,而公路運輸仍然是最為重要的運輸方式。
由于第二產業發達,三大城市的貨運TOP名單上均有“設備”一項。以上海為例,滬上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超過60%,設備的輸出、輸入量均在第一位。其中,電子產品、裝備制造生產的成品需要輸出,而以汽車制造業為主的其他制造業則需要大量配件設備輸入。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半年經濟數據及1-8月貨運數據看,長江經濟帶發展勁頭十足,發展質量高。上半年,長江經濟帶內一二三產業增速均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沒有明顯短板,且具有特色的第一第二產業,是以消費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8月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亮點之一就是擴大農產品流通,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可以預期,在未來,隨著冷鏈物流的進一步發展,會有更多的農產品公路運輸,這方面運輸體量將進一步增大,與此相關的產業鏈也將得到發展。
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詞是“共抓大保護”,環保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抓發展抓消費的同時,也要綠水青山,而減少對煤炭的依賴、發展清潔能源,是保護環境的一個發力點。
滿幫大數據顯示,從貨運的運距與運類來看,長江經濟帶內的公路運輸平均運距約為500公里,省際間TOP10運輸除江浙兩省貨品交互量較大外,其他以省內運輸為主,貨物類型方面,產業同構現象仍比較明顯,說明未來發展大方向仍是“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有機融合”。記者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