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在延續以往風格和功能的同時,《報告》進一步突出了對各部門重要改革和支持政策的梳理解讀和相關市場、機構及地區的創新實踐總結。
《報告》指出,人民銀行和有關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日益健全,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促進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報告》顯示,自2007年創立涉農貸款統計以來,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累計增長534.4%,11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6.5%。涉農貸款余額從2007年末的6.1萬億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的比重從22%提高至24%。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也有較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功能逐漸顯現。2007年至2018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572.7億元,參保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到1.95億戶次,分別增長了10.1倍和2.9倍。
回顧其中的改革措施和創新實踐,相關部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扶持政策方面,強化政策合力。繼續靈活運用差別化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抵押補充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結合宏觀審慎評估參數的動態調整,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18年末,全國支農、支小再貸款余額分別為2870億元、2172億元,向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提供抵押補充貸款33795億元。綜合運用稅收優惠、貼息、獎補、保費補貼等手段激勵金融機構加大支農力度。將普惠金融服務情況納入監管評價體系,明確資本管理、不良貸款容忍度等差異化監管要求。
在農村金融改革方面,涉農銀行業機構不斷回歸本源,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運行機制不斷完善,郵儲銀行36家一級分行“三農”金融業務管理架構搭建完畢。5家大型銀行和10家股份制銀行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或其他專司普惠金融業務的部門或中心,構建條線化管理體制和專業化經營機制。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農村信用社加快推進改制與優化公司治理。
在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精準發力鄉村振興。穩妥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推動試點工作提質、增量、擴面。探索開展大型農機具抵押、農業生產設施抵押、供應鏈融資等業務,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創新探索多種模式,為綠色農業、田園綜合體、水利建設、環境整治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金融扶貧方面,優化扶貧再貸款管理,完善扶貧小額信貸管理政策,支持貧困地區通過“綠色通道”發行上市,創新推出扶貧票據和扶貧公司債券。金融機構積極開發扶貧信貸、保險產品。截至2018年末,全國扶貧再貸款余額為1822億元,同比增長12.7%。精準扶貧貸款余額42461億元,同比增長12.5%。扶貧票據累計發行26期276.5億元。
在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大力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信用信息體系建設日趨完備,為261萬戶小微企業、1.84億戶農戶建立信用檔案。農村地區總體上實現了人人有銀行結算賬戶,鄉鄉有ATM,村村有POS。金融服務可得性、使用情況、質量進一步改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不斷豐富,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中國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5項經驗入選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GPFI)發布的《G20數字普惠金融新興政策與方法》,積極推動了全球普惠金融發展。
《報告》指出,下一步,要緊緊圍繞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部署,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以機構改革為動力、以政策扶持為引導、以防控風險為底線,深化改革創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市場體系、組織體系和產品體系,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推進市場化改革,構建更具競爭性的農村金融體系;二是完善農村金融監管,提升監管質效;三是聚焦重點領域,強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四是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激發金融機構內生動力;五是充分依靠數字技術,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態勢。記者 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