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券商傳統業務以及主要業績來源,經紀業務見證了證券業的發展。但如今,受傭金率的下降、行業同質化競爭、其他主營業務的發力以及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賦能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傳統經紀業務的收入占比在不斷下滑,從2008年的占比7成下降至目前的不足3成,縮水近5成。內憂外患之下,券商經紀業務轉型迫在眉睫。
目前,已經有不少券商打頭陣,試水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也有一些券商已經取得可見的成效。曾經占據行業收入半壁江山的經紀業務如何再次崛起,找到新的出路,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10年間經紀業務收入占比逐步減少
中國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2019年上半年度經營數據進行了統計,131家證券公司當期實現營業收入1789.41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席位租賃)44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24.81%。而從有數據可查的2008年起,當時107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51億元,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88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0.5%,直至2017年券商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首次跌破30%,至今這一比重仍在持續下降。
10年間,經紀業務在券商主營業務當中的絕對霸主位置逐漸被取代,這期間也伴隨著券商傭金率的不斷下滑。直至今年,證券行業平均傭金率已降至萬分之三。眾所周知,此前的券商一直“靠天吃飯”、“靠傭吃飯”,千分之三的傭金率足以讓券商賺的盆滿缽滿,但自2002年5月1日實行上限3‰的傭金費率制度以來,券商營業部的傭金費率就一直波動較大,隨著2007年牛市的到來,證券業格局悄然發生轉變,傭金戰在2008年硝煙彌漫。
自此后至2012年券商的傭金率一直處于企穩狀態。2012年,證監會允許網上開戶業務;2013年,中國結算公司發布《證券賬戶非現場開戶實施暫行辦法》,投資者可選擇非現場方式申請開立證券賬戶。隨后,國泰君安完成首單網上證券賬戶開戶,華泰證券宣布在線開戶傭金率降至萬分之三起,之后的2014年,國金證券與騰訊合作推出“傭金寶”,券商傭金戰進入白熱化階段。
近年來,經紀業務朝著更加規范化方向發展。今年7月26日,證監會發布《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全面規范了主要業務環節,對營銷、開戶、交易、結算等作出了規定,明確了賬戶實名制、適當性管理、交易行為管理、異常交易監控的具體規范。對此,長城證券分析師劉文強表示,“《證券經紀業務管理辦法》首次從3個維度統一定義經紀業務。同時,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多數公司將經紀業務簡單定位于交易通道,向投資者提供的專業服務嚴重不足。是主要對于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做深與做廣的背景下,不斷創設新的金融產品體系,需要提升經紀業務服務的廣度與深度,而不僅僅局限于股票。同時也明確證券行業經營的成本線問題,在證券行業傭金率中樞下移的背景下,監管還是明確最低經營成本,有理由相信價格戰會趨緩,更加重視服務質量,引導行業良性競爭展業。為未來降低業務同質化、實現證券公司功能差異化、探索發展成熟市場較為普遍的經紀業務服務留出了空間。”
數字化發展改變證券行業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2014年,互聯網證券的興起推動了證券業格局發生變化。發展至2018年,券商全年移動端平均月活規模已高達約為1.1億人。
易觀分析師田杰將中國證券市場數字化進程的發展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長達20年的探索期(1992-2012),第二階段則是5年的市場啟動期(2012年-2017年),第三階段則是2018年之后的高速發展期,2018年以后,智能投顧等多款數字化工具落地,證券行業數字化進程已邁入高速發展期。第四階段則是之后的應用成熟期。
雖說目前證券行業數字化進程已邁入高速發展時期,但國內券商目前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依舊道阻且長。田杰認為,“除少數頭部券商之外,多數還停留在原地思考要不要轉型。面對不斷集中的行業利潤,未來有很多券商會在數字化浪潮中被并購或者被迫轉型。盡管證券市場數字化發展還存在諸多困難,但中國證券市場數字化進程仍處于高速發展期。”
券商探索財富管理轉型呈現3種模式
目前,我國證券行業的發展已經從享受牌照優勢逐步向聚焦核心競爭力轉變。2019年6月末,36家上市券商總資產6.39萬億元,較2018年年末增加13.2%,占行業總資產的90%。行業馬太效應持續,頭部效應更為顯著,促使中小型券商尋求特色化發展轉型。龍頭券商對經紀業務的依賴度已顯著降低,此前券商經紀業務營收占比過大,其他業務能力開展較弱;在行業競爭加劇及監管趨嚴的態勢下,券商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時不我待。
8月底,天風證券則宣布向財富管理進行戰略性調整。當然,天風證券并非進行調整公司組織架構的第一家券商,去年至今,已有多家券商均相繼宣布向財富管理轉型。
對于當下國內券商財富管理的轉型方向,信達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王小軍將其主要概括為三類,“一是互聯網基因優勢明顯,利用流量創收,代表公司:東方財富;二是通過數字化平臺,深度挖掘存量客戶需求,代表公司:華泰證券;三是針對高凈值客戶,提供高端定制服務,代表公司:國泰君安。券商轉型財富管理的核心在于對于高凈值客戶需求的挖掘和滿足,同時財富管理服務并不是服務的終點。隨著金融服務綜合化加深以及投資者機構化的演變,券商的財富管理業務將作為信用交易、投行等其他業務發展的入口。”
幾大具有代表性的頭部券商財富管理業務轉型也是各具特色。
其中,華泰證券已經開發應用了財富管理工作平臺;中信證券上半年實現客戶差異化需求的精準識別與服務匹配;國泰君安則全面推行客戶經理制;廣發證券構建了私人銀行客戶服務體系。
可以看出,雖然前路顛簸,但依舊有不少券商在財富管理業務的轉型中奮勇直前。
目前,券商傳統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已是大勢所趨,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已經成為國內外券商的共識。國內各大券商正在擁抱科技賦能,引進金融人才,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競爭力。
對于最近2年最為火熱的智能投顧業務,不少券商紛紛試水。但王小軍認為,我國券商的財富管理業務仍處在初期摸索階段。智能投顧主要用于輔助券商經紀業務,由于我國券商發展智能投顧的時期,恰逢一些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承諾給予投資者較高“保本”收益的時期,這些導致智能投顧在券商財富管理轉型中發揮作用有限。記者 周尚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