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強調,要做好今后一段時期金融體制改革的整體謀劃,進一步擴大開放,完善治理結構,提高金融體系的適配性。
今年6月13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陸家嘴論壇上宣布了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9項政策措施。此后,市場迎來了多項開放措施的進一步落地。其中包括滬倫通于6月17日正式啟動;6月21日,富時羅素宣布將A股納入其全球股票指數體系。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了一系列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向東表示,繼續擴大資本市場開放有利于為投資者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提升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同時也有助于統籌做好國際國內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提高經濟開放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本資源,完善開放環境下的規則對接和治理現代化機制。
展望未來,劉向東分析,下一步對外開放的重點在于吸引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支持證券公司走出去,探索多元化的開放路徑,完善開放環境下的規則制度,如市場互聯互通制度、監管標準互認制度等。
值得一提的是,“加大期貨市場開放力度,擴大特定品種的范圍”是上述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9項政策措施之一。
2018年,原油、鐵礦石、PTA期貨陸續作為特定品種向國際投資者開放。今年8月12日,作為第四個對外開放品種,20號膠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交易。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9月2日在2019年中國(鄭州)國際期貨論壇上表示,為更好服務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期貨市場改革,需從包括擴大市場開放在內的五個方面入手。
李超表示,要在各個層面深化國際合作,境內交易所要與境外交易所加深產品與業務的合作,中國證監會要與更多境外監管機構加深合作。要繼續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擴大特定品種范圍,探索多元化開放路徑,完善開放環境下的規則制度,提升開放環境下的監管能力。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和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教授韓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期貨市場不斷擴大特定品種范圍,積極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商品期貨交易,不僅活躍了市場,也擴大了我國商品期貨品種的國際影響力。
東吳期貨研究所所長姜興春分析稱,海外金融機構可以在我國參股甚至控股期貨公司,能夠為國內期貨公司風險管理以及科技金融帶來先進理念,進一步提升國內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在韓乾看來,在加快對外開放步伐的同時,一方面要完善既有交易制度使其符合國際慣例;另一方面要兼顧國內實情,提高監管能力,加強部門間協調,確保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維護市場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風險的底線。見習記者 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