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引導境內外長期資金投資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壯大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完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是一項長期戰略工作任務。因此,監管部門一直以來都在推進這項工作。
日前,證監會提出了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總體方案,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提供機制支持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聯席所長趙錫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中長線資金入市提供制度性的安排和政策上的支持非常重要。因為市場要健康穩定發展,就需要達到供求平衡?,F在國內的資本市場在制度設計方面,比較側重融資方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忽略了對投資方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長期來看會產生失衡問題。
“現在提出的深化改革方向能解決上述問題。”趙錫軍認為,如果中長期資金入市有機制支持,那么這些資金的入市會使市場的供求關系更加健康穩定。究其原因,是相對專業的投資者出于價值投資考慮,會進行長期的投資安排。
在申萬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看來,國內資本市場在引入長期資金方面是一個痛點。“雖然有社保、養老金、保險資金等入市,但數量有限。另外,在操作中也沒有顯示出長線資金的特征。所以,現在需要為長線資金入市提供機制支持。”
針對具體應該如何做,桂浩明從三方面提出建議:首先,需要改善考核機制?,F在的考核時間較短,一般是考核當年的甚至是半年的績效,很難有長期投資。其次,問責制度需要更加完善。終身問責機制可能會對投資者操作產生很大壓力,而上下級問責也缺乏有效的溝通和理解。第三,“一刀切”的稅收不利于進行長期投資、理性投資,因此稅收政策需要相應的調整。
“機制的改善有利于資金的入市,對改變市場面貌會起很大的作用,但要真正解決長線資金入市問題,最基礎的還是要提高企業效益。”桂浩明表示,“企業效益好了,長期投資的基礎也就有了。”見習記者 倪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