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下午,四川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水果交易區。盡管已近17時,但來往送貨的車輛仍絡繹不絕,趙胖子水果批發檔位的老板趙學揚正招呼員工把新到的一車寧夏瓜卸下碼好。
“我在這里開店有七八年了,經營40多種水果。夏天最熱銷的水果西瓜,高峰期每天有100噸左右送過來,寧夏瓜占50%。”趙學揚告訴記者,水果價格波動受季節影響比較明顯,“新年剛過時,水果還沒大量上市,價格最高的時候比夏秋兩季貴一倍。現在西瓜、梨、蘋果已經大量上市,大部分水果的價格都降下來了。”
趙學揚告訴記者,和大部分熟識的商戶一樣,除固定的批發客戶外,他們的水果每天會供應10余家酒店、餐飲門店。“為保證新鮮并確保供需平衡,我們在市場租了一個15平方米的凍庫,最多可以囤4噸水果。”趙學揚說。
“我們一共經營30多種蔬菜,有20多種的產地是昆明,比如生菜、香菜、蒜苗這些普通蔬菜,還有五六種精品蔬菜產地是蘭州。普通蔬菜每天的到貨量是20噸左右,精品蔬菜10噸。生意一直都很好,到下午還不夠賣。”鄧氏精品西紅柿直銷批發部老板鄧澤倫說。
從今年的行情來看,鄧澤倫感覺除了苦瓜外,蔬菜并沒有出現大幅漲價。“還是要看氣候和產量,現在本地苦瓜開始下市了,夏季苦瓜需求量比較大,價格有些上漲。”鄧澤倫說,除昆明、蘭州兩個主要供貨產地,自己在壽光、海口等大的蔬菜產銷地都有固定聯系的代辦人員,“如果某一種菜一段時間漲幅很大,我們會聯系其他供貨地,今年還沒出現過集體漲價的情況”。
17時40分左右,記者隨機在攤位前打開了幾個泡沫箱,幾乎所有的蔬菜都已經賣光了。為了保鮮,每一個泡沫箱里都放著4個裝滿冰的可樂瓶。
據介紹,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現有經銷商3000余家,實現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凍品、淡水產品和干貨等全品類覆蓋,保障了成都市主城區80%的大宗生鮮農產品供應,在保供應、穩物價、促流通、惠民生等方面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市場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批發市場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生鮮農產品供應及價格監測機制,及時為商戶提供價格、交易、物流及客戶資源分析與整合服務,引導生產、運銷和經營;根據場內供需及價格反饋信息,利用市場本省菜與外省菜聯動機制,及時引導商戶加大省內外基地貨源組織,強化生鮮產品供應保障;此外,借助深圳市農產品集團系統內38家綜合批發市場和網上交易市場建立供需及價格共享機制,實現商品供需及價格信息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確保“菜籃子”供應充足、價格穩定。(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