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落地,保險業獨占多條,無疑是“重頭戲”。
事實上,自2018年新一輪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啟動以來,保險業外資“加碼”中國的步伐也開始加速。安盛集團首席執行官Thomas Buberl就在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將繼續投資中國。
不過,多名業內人士表示,保險業新一輪對外開放措施在短期內不會對行業格局產生太大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對行業在引進先進的保險公司經營理念、資產管理經驗,豐富市場主體、產品和服務,促進市場競爭,提高市場效率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和影響。
“保險業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開放有助于回歸良序市場秩序形成的基本常識,并促進改革的深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保險業成開放重頭戲
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中涉及到保險業的就有5條,包括外資準入門檻的放寬、縮短持股比例限制過渡期、允許專業外資保險機構進入國內市場等。
具體來說,縮短外資人身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的過渡期至2020年;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允許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
其中,外資人身險公司持股限制過渡期的縮短和外資公司30年經營年限要求的取消在這幾條中最受市場關注。
針對外資進入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朱俊生認為,這一方面滿足了部分成立時間相對較短的港澳臺保險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愿望;另一方面,國外也有一些創新型保險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通過科技的力量切入到傳統保險業務上,推動了保險市場改革,把這些新型保險公司引入國內,與國內保險科技的應用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國內保險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而不管是保險資產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還是理財公司,都牽涉到資產管理范疇。多家券商研報認為,目前,我國資管機構,尤其權益類資管實力較弱,資本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占比仍然較低。外資金融機構在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發展歷程較久,已形成相對成熟的運作方式和管理體系,大力引入外資資管機構對于提振我國資本市場景氣、改善我國投資者結構、有效提升養老金投資管理水平、加速推進養老三支柱的建設等方面都將起到較好的積極正面作用。
對于保險資管行業而言,朱俊生表示:“當前保險業負債端正在轉型,10年期以上的期繳業務占比在逐步提高,這些長期資金需要匹配長期限資產,但目前保險資金所持有資產相對較短。保險資管公司外資持股比例的放開,促進險資投資向國際市場看齊,挖掘出更多符合險資長期限特性的資產,提升險資投資能力,更好地支持實體,同時支持好負債端的轉型。”
長期 vs 短期
在所有金融行業中,保險業是開放較早的一個行業。不過,過去由于持股比例造成的股東分歧、一些政策限制,以及“水土不服”等因素,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相對較為緩慢。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354.34億元,市場份額6.19%,同比上升0.34個百分點。其中,外資產險公司227.79億元,市場份額1.94%。外資人身險公司2126.54億元,市場份額8.10%。在北京、上海、深圳、廣東外資保險公司相對集中的區域保險市場上,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7.95%、19.84%、10.43%、10.92%。
對于新一輪開放政策,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短期內不會對市場目前的競爭格局產生影響。
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進一步放開的政策從發布到落地需要時間,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也需要時間適應,而且外資保險公司的風格和經營理念一直是偏審慎的,短期不太會進行‘跑馬圈地’,所以對目前的市場格局不會有太大影響。”同時,他強調,即使中長期會與中資機構產生競爭,這種競爭對消費者來說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會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和水平。
華創證券也表示,多年來,外資財產險公司市占率相對穩定,壽險公司緩慢提升,外資的加大引入短期內對市格局不會造成顛覆性影響。不過這幾項開放措施將在引進先進的保險公司經營理念、資產管理經驗,豐富市場主體、產品和服務,促進市場競爭,提高市場效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和影響。
同時,朱俊生表示,保險機制主要是通過時空分散風險,越來越多的外資保險公司參與承保,意味著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分散與降低風險,保險業的開放并不必然帶來風險的增加。特別是一些在全球很多市場經營的外資保險機構,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風險在全球范圍內分散,可以增強經營的穩定性。
外資持續“加碼”中國
在保險業一輪輪對外開放升級的政策利好下,一年多來外資保險在中國的監管批準下又誕生了多個“第一”。
工銀安盛人壽旗下資管公司獲批并開業,成為我國2018年5月提出加快保險業開放進程以來獲批的第一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之后,交銀康聯資管順利獲批開業,中信保誠資管公司也獲批準。2018年11月,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獲批籌建,誕生了我國首張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牌照。今年3月,恒安標準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又以首家合資養老保險公司的身份獲批。另外,據媒體統計,今年以來有近十家合資及外資險企設立省級分公司獲批設立。
開放“春風”吹來,本來就有巨大潛力的中國保險市場對于外資的吸引力更是與日俱增。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至少5家外資保險公司增資獲批,增資金額累計超20億元。
中金公司預計,隨著保險業開放措施加碼,目前國內的合資保險公司股權變動將加速,外資機構有可能通過直接收購現有牌照的方式縮短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
已進入中國20年、在中國擁有工銀安盛人壽、安盛天平財險、浦銀安盛基金等多張牌照的安盛保險就通過收購股權方式將安盛天平變為全資控股公司。2018年11月,安盛集團宣布收購安盛天平現有國內股東剩余50%股權,交易總對價為46億元(5.84億歐元),目前該項收購尚待銀保監會批準。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險市場,而且增長速度非常快,相信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保險市場。進入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把中國看作是不同的機遇,可以有更多的增長,可以參與到市場成長過程中,同時可以更好的促進行業的增長和成熟。”安盛集團中國首席執行官衛澤韋Xavier Veyry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安盛集團首席執行官Thomas Buberl(托馬斯?布博)更是表示,致力繼續投資中國,并專注于資產管理、人壽以及健康險業務、基礎建設三大領域。“希望在未來年內,成為中國十大險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