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跟隨鄭商所調研團隊深入新疆,開展“保險+期貨”專題調研。記者在這里看到,在傳統農業轉入新型農業階段,“保險+期貨”模式已在邊疆棉農的心里“生根發芽”。
躋身銀行“科技金融”陣營
據悉,鄭商所棉花“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實施三年來,建設銀行新疆自治區分行自2017年,聯合當地的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等各方機構,向兵團第三師的貧困團場棉農試點推出棉花期貨價格保險項目,并首次在棉花產業領域建立“農業補貼、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為南疆貧困團場提供風險保障。
“去年我們再次升級,進一步推出‘普惠金融+保險+期貨’扶貧模式,免費為喀什地區兵團棉花小額貸款農戶提供保價等服務。”建設銀行新疆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李新平向記者介紹說,今年3月份,“普惠金融+保險+期貨”扶貧模式在圖木舒克市舉行現場賠付儀式,兵團三師的406戶棉農,從承保機構手中累計拿到賠付金額101萬元,單個棉農最高賠付額達1.85萬元,這在棉農和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
“新疆棉花種植以農戶分散化生產為主,抗風險能力弱,由于缺乏有效的擔保手段,棉農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極大地影響棉花產業發展。”建設銀行新疆分行兵團業務部王淑萍說,但通過“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經過兩年多來的實踐來看,銀行、保險和期貨公司三方合作的模式不僅適應了支持棉花領域“三農”發展、應對棉花價格波動,以及提升農業信用、強化棉花產業鏈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客觀需要,同時,較好地穩定了農戶收益,拓寬了金融機構的業務,降低了各參與金融主體風險,初步取得了多方共贏的局面。
在她看來,兵團三師的棉花普惠金融“保險+期貨+銀行”模式,充分發揮了銀行全牌照、全流程、全產業服務優勢,不僅可支持鏈條點的資金服務,還發揮期貨的專業套期保值優勢,借助現貨期貨全牌照優勢幫助客戶銷售棉花,提升棉花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王淑萍透露說,建行正在充分利用“云平臺”等金融科技手段,并積極發揮與子公司聯動優勢,目前正在推出一款關于小額農戶貸款和棉花收購貸款的產品,這是銀行“科技金融”方向發展的推進,同時,也將“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納入其中。
記者了解到,在去年兵團三師棉花普惠金融“保險+期貨+銀行”試點項目中,項目數量為1500噸棉花,項目持續時間三個月,保險賠付金額超過了100萬元,賠付率高達112%。
試點項目廣度和深度再度提升
新疆轄4個地級市、5個地區、5個自治州,共14個地級行政單位;阿克蘇區庫車縣,因其地達南疆腹地之要街因此而得名。調研的第二站便是這里,跟隨調研的當地人員介紹說,之所以選擇庫車縣,是因為這里是新疆阿克蘇的產棉大縣,2018年棉花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棉花也是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
不同于北疆的大規模機械采棉,塔里木鄉當地還有大量的手工采棉,近年來,國內棉花價格的頻繁波動嚴重影響了種植農戶的收益,增產不增收成為穩定棉農收入的一大難題,但“保險+期貨”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后,庫車縣的棉農似乎有了底氣。當地棉農點評:金融援疆,做到“點”上了。
庫車縣種羊場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屬于當地多個棉花種植大戶自發組織的機構;合作社的負責人徐路從事棉花種植已經有十幾年了。他向記者說起近些年的棉花種植收益情況,并未表現出太多樂觀的情緒,但提及“保險+期貨”的試點項目,似乎對今后的收益有了些底氣。
“我有1200畝地,其中有800畝都是種植棉花的,去年遭了災,多虧有‘保險+期貨’的理賠資金,才彌補了一些損失,今年對于這個試點項目還會加大參與力度的。”徐路向記者說,“‘保險+期貨’的理賠是按照90元/畝左右的水平來開展的,但由于交易所、保險公司和其他機構的支持,包括我在內的農戶實際只承擔了20元/畝左右的成本。去年一場冰雹使得棉花大幅減產,由于參與了這個試點項目的理賠,最終收到了全額的理賠資金,一下子將近有8萬元的收入,大大降低了種植損失。”
同樣遭遇冰雹災害的另一位棉農,卻并未有徐路這么幸運。
“我去年對‘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并不了解,所以保險和期貨公司在推廣時并未參與,所以,去年的損失還是比較多的。”維族棉農米吉提·達吾提向記者表示,但對于今年來說,無論是否遭遇災害,都會積極參與這個試點項目的。
從記者走訪來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所取得成績已顯而易見,無論是銀行、保險或其他機構,還是種植戶、貿易商等,都對其有很深入的認識,知曉“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的真正意義。
據悉,去年在鄭商所的支持下,浙商期貨、太保產險、庫車種羊場三方緊密合作,為種羊場當地的2000噸棉花,15000畝棉田提供價格保障。同時,該試點項目還附加了創新模式,庫車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及當地軋花廠將提供銀行融資信貸服務和訂單收購業務,綜合保障當地棉農的收益。記者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