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表示,我國已建立全球規模最大的征信系統,在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促進金融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
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征信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征信系統累計收錄9.9億自然人、259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有關信息,征信產品與服務廣泛應用于經濟和社會各領域。
據來自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數據顯示,個人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已達550萬次,是2015年的兩倍多。“丈母娘挑女婿都用上征信報告了。”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曾如此詮釋征信應用的廣泛性。
據介紹,目前,征信系統全面深度嵌入所有金融機構的信貸管理系統,廣泛應用于金融機構的貸前審批、風險定價和貸后風險管理等環節。根據問卷調查,僅2018年,21家全國性銀行機構借助征信系統,在貸前審查環節拒絕高風險客戶申請9117億元,在貸后預警高風險存量貸款13028億元,清收不良貸款1594億元。
在為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強大保障的同時,日益完善的征信體系也讓各市場主體的投融資決策更為便利,營商環境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中,“信用信息指數”是衡量一國征信市場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評價指標:信息指數得分越高,征信市場越發達,對企業融資的作用越大。據相關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信用信息指數僅為3分,而如今,我國已連續3年達到滿分8分,領先于部分發達國家。
相比于成熟的歐美體系,征信業在我國起步較晚,直到1999年才正式開啟征信建設相關試點。但在“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下,我國征信行業借助大數據、云計算、金融科技等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現在,除了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立和維護的征信系統外,我國市場化征信機構還有1家個人征信機構、132家企業征信機構和97家信用評級機構。通過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登記公示系統,89萬戶小微企業、個人或個體工商戶獲得融資。通過市場化征信機構創新的消費企業征信服務模式,不少小微企業跨越了首次貸款的門檻。
朱鶴新表示,各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共同構成了“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征信市場組織格局,征信通過廣泛的信息共享,有效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提升了小微企業融資的便利程度。
今年1月,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成為首家獲準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評級機構,另外有多家外資企業征信機構向相關部門提交機構備案和業務申請。
征信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征信市場主體進一步豐富。市場普遍期待,隨著外資征信機構、評級機構及其先進征信技術、業務模式和管理經驗的進入,國內征信市場能迎來更多元的征信產品和服務。(記者 北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