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股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披露工作的全部結束,共有20家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公布了2018年業績報告。
從目前公布業績的公司來看,作為消費金融領域的正規軍,大部分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實現了盈利,其中僅捷信消費金融和招聯消費金融2家凈利潤破10億元,凈利潤不到1億元的有10家,業績分化明顯。
“行業格局分化,頭部公司業務表現穩定,增速有放緩跡象;一些入場較晚的公司,業績呈現出加速增長的特征。”零壹財經研究總監王晶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今年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對外表示,將在今年年底落實幾項措施,其中包括將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濟、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也就是說,在合規及外資持續跑步入場的背景下,諸多消金公司“躺贏”的日子正在成為過去式。
“簡單粗暴的跑馬圈地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未來對消費金融公司來說,躺贏的日子已經不再存在,整體市場將縮減20%,消費金融業也將進入比拼核心競爭力時代。”馬上消費金融創始人兼CEO趙國慶對《證券日報》記者坦言。
持牌系消金業績分化明顯
旅游巨頭系消金成長速度加快
隨著監管的日趨嚴格,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績高歌猛進的時代不再,從今年已經披露的20家消金公司業績中可以窺探一二。
目前20家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公布了2018年全年業績數據,僅河北幸福消費金融虧損,除中原消費金融未公布相關凈利潤數據外,其余18家消金公司在2018年均實現了盈利,其中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僅2家,而凈利潤在5億元以下的公司占大多數有13家。
其中捷信消費金融和招聯消費金融凈利潤均超過10億元,凈利潤分別是13.96億元、12.53億元;馬上消費金融緊隨其后,凈利潤為8.01億元。
同時《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凈利潤增速有放緩趨勢。
具體來看,招聯消費金融凈利潤12.53億元,同比增長5%;其2017年凈利潤為11.8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66.97%;馬上消費金融2018年凈利潤為8.01億元,同比增長38.6%;其2017年凈利潤為5.78億元,同比增長88倍。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總結認為,“增速的普遍放緩,主要是基數方面的原因,2016年消費金融剛剛起步,消費金融公司普遍基數較小,襯托出了2017年夸張的增速。”
同時,業績下滑明顯的也不在少數。
據統計,作為四大行唯一一家消金公司、上海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且是最早試點的消費金融牌照之一的中銀消費金融凈利潤為5.59億元,同比下降59%;華融消費金融的凈利潤為0.12億元,同比下降88%;蘇寧消費金融其凈利潤0.45億元,同比下滑79%。
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受資本規模、行業市場風險等因素影響,很多公司也主動調整、放緩了發展節奏,不斷夯實風險、科技、運營等各項基礎工作。”
同時,記者注意到,具有旅游巨頭背景的兩家持牌消金公司業績表現亮眼。
資料顯示,尚誠消費金融由上海銀行、攜程集團等共同建立,根據財報顯示,尚誠消金2017年凈利潤虧損0.13億元,2018年底實現了扭虧凈利潤為0.2億元;哈銀消費金融則是由哈爾濱銀行作為主要發起人,聯合同程軟件等共同建立。財報顯示,2018年哈銀消費金融凈利潤為0.5億元,也實現了較大增幅。
“事實上,隨著消費貸被要求以場景為依托以來,未來旅游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網貸天眼研究員院長李鵬飛認為。
不可否認的是,告別“躺贏”日子之后,消費金融業下半場已經開局。
趙國慶講道,“下半年從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性角度來說,會更加趨于有秩序,今年下半年行業會發生很大變化。”
頻繁增資后
過去幾年,消費金融公司得益于政策利好迎來了高速增長期。在經過2017年業績大漲之后,消費金融行業迎來了強監管。
2017年年底,現金貸亂象頻發,互金風險整治小組下發了《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
隨后,消費金融公司迎來了一波增資潮。
“現金貸新規,嚴格規定了持牌放貸機構的杠杠率要求,此前通過ABS緩解杠杠率的渠道受到限制,導致頭部放貸機構普遍缺資本,無法滿足杠桿率的合規要求,這導致2018年以來,小貸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掀起了一輪增資潮。”薛洪言表示。
而就在5月16日,銀保監會黑龍江監管局發布關于核準哈爾濱哈銀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和調整股權結構的批復。文件顯示,5月10日,監管局同意哈銀消費金融公司注冊資本金由10.5億元增加至15億元。
據網貸天眼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共有13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擬增資或完成增資,總增資額超過100億元。分別為馬上消費金融、錦程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哈銀消費金融、長銀消費金融、幸福消費金融、長銀五八消費金融、杭銀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
有業內人士認為,其面臨合規壓力只是一方面,外部競爭壓力也是未來消費金融公司將要面對的難題。
今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將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金融領域引入外資。
外資持續跑步進場的背景下,“會加重競爭,但短期內不會撼動現有格局。”王晶認為。但對于如何在消費金融下半場格局上有所作為,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考量。
蘇寧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圍繞消費金融業務‘結合場景、用于消費、小額分散、簡便易得’的本質特征下功夫,服務消費升級,滿足中低收入人群。公司和各方股東并不追求急功近利、爆發式增長的經營模式。
捷信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捷信一直以來都致力于成為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服務提供商,其戰略呈現縱向深耕基層和橫向多領域跨界合作的創新特點。目前捷信在公共健康、體育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均有所實踐。
而馬上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在科技領域布局是圍繞零售主業融合‘金融+科技’,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持續推動個人消費貸款服務智能化。
其實目前消金領域在告別“跑馬圈地”之后一些后遺癥已經顯現。“在監管趨嚴、‘去杠桿化’的情景下,多頭借貸等市場亂象逐漸暴露,風險正在持續釋放。”李鵬飛表示。
“盲目發展”后遺癥與合規壓力隱憂
如今,如何有效防范風險,積極擁抱監管成為很多消金公司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而在過去一年,為追求規模的不斷擴張,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存在違規開展業務,問題逐漸暴露。
;
2018年1月,海爾消費金融被罰款10萬元,原因是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2018年5月25日,上海銀監局公布對中銀消費金融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中銀消費金融在辦理貸款時,存在以貸收費的行為,被警告并處罰款138.68萬元5月28日,杭銀消費金融因信貸管理不審慎并形成風險,被警告;2018年10月份中銀消費金融再次收到罰單,因2015年至2017年間,該公司部分消費貸款業務存在借款人收入情況貸前調查未盡職、未嚴格執行個人貸款資金支付管理規定等,處罰款共計150萬元;2019年1月份,華融消費金融因違反人民銀行征信管理相關規定處以5萬元罰款等等。
“市場回歸有序以后,之前存在的多頭借貸和借新還舊將被強約束。”趙國慶認為。
而目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面臨很多合規壓力。
李鵬飛指出,“很多消金公司的代理模式在內控方面可能會存在一些死角,比如代理商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存在亂收費的問題,從而造成持牌機構吃罰單。”他強調,“例如催收過程,目前在三方投訴網站上,很多消費金融公司都榜上有名。再者,資金用途的審核,因為監管要求必須采取有效方式跟蹤檢查貸款使用情況,而無場景業務較難跟蹤資金去向,從而也更容易導致持牌消金公司被處罰。去年,有些消金公司就因為審查不到位、貸款被挪用而被監管罰款。”
薛洪言強調,“此前在資本要求、風口思維等各種因素的裹挾下,不少消費金融機構更多地追求規模增長和賺快錢,導致現金貸等暴利性產品扎堆。規模增長、利潤回升的背后,基礎并不牢固,且抗風險能力差,經營狀況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他強調,在征信建設、信息保護等領域,行業需求仍存在較大缺口。”他認為,“在2020年之前,行業重心都將圍繞防風險和夯基礎展開,之后,有望迎來新的高速增長階段。”
(編輯 上官夢露 策劃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