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帶來的“鯰魚效應”已經開始顯現,IPO發審的監管思路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公開透明的審核理念逐漸取代了以往的窗口指導。
自首次提出到制度落地,科創板用了4個月時間完成了規則設計,現在它正在用更快的速度重塑著資本市場的規則。交易規則中漲跌幅規則的調整、市場化發行承銷機制的運用、中介機構盡職調查義務和核查把關責任的強化,這些增量改革顛覆了現有制度框架,補齊了政策短板,重塑了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就是要讓那些真正具備創新成長能力的公司獲得溢價和資本支持,讓投資者在幫助科技創新企業成長的同時,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紅利。
科創板旋風席卷而來,所到之處改革提速,在增量改革之外,存量市場也在發生著變化,首當其沖的就是A股的發行審核思路明顯轉變。一方面,監管層公開發布了《IPO審核50條》,將IPO審核或券商制作申報材料需要注意和披露的問題提煉成為50條審核要求,顛覆了以往的窗口指導模式,首次以監管問答的方式增強審核工作透明度,明確了監管底線,便于首發企業自覺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利于中介機構履職盡責;另一方面,IPO審核周期縮短,審核速度明顯加快,從申請受理到首發上市平均審核周期進一步縮短,審核通過率較之前有所提升,目前IPO排隊企業已不足300家。審核重點開始從企業盈利能力向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全性、準確性轉變,更傾向于考察企業的盈利模式和成長性。科創板的制度創新開始在存量市場上探索試行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股票發行上市制度,資本市場新股審核理念的調整,在服務科創企業的同時,也在現有的市場板塊中有所體現。科創板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板”的增加,而是要讓市場占主導的機制在資本市場各個領域遍地開花。
這僅僅是開始,隨著科創板各項規則的陸續落地,勢必會給A股存量市場帶來更多的影響。市場將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功能,上市公司估值分化將進一步加劇,沒有業績支撐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其估值和流動性面臨巨大考驗;中介機構和發行人的責任將進一步夯實,以信息披露為主的監管準繩將引導市場參與主體歸位盡責、各司其職;投資者保護將被擺在更重要的位置,更多的高科技企業將會選擇登陸A股,這些積極變化值得期待。(記者 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