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類似于保本類產品,收益率接近銀行理財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預計3月份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結構性存款存在收益上限和收益下限,到期收益率要看收益規則,所以投資者能拿到的收益率是存在不確定性的
隨著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的有序退出,結構性存款逐漸被更多人所了解。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2019年1月份中資全國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09812.17億元,較2018年12月份增加了13645.76億元,環比增長14.19%,同比增長37.67%。這是繼2018年8月份和9月份突破10萬億元規模后,結構性存款第三次規模上10萬億元,并且創歷史新高。
結構性存款受歡迎,與其收益率走勢直接相關。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19年2月份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25%,環比上升7個基點,連續6個月上漲,與銀行理財收益率走勢相悖。在發行量上,2月份發行量為440只,環比減少28.22%。
“2月結構性存款收益率不僅受銀行自身負債成本的影響,也受所掛鉤的衍生品價格走勢影響。”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楊慧敏表示,此外,1月份和2月份銀行攬儲壓力大,也使得結構性存款收益率持續升高。
展望后市,有觀點認為結構性存款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此前,一些企業利用結構性存款和票據利率的倒掛進行套利,春節后,結構性存款和票據之間的套利空間縮小了。此外,銀行也展開了對票據套利的自查。”楊慧敏表示,結構性存款類似于保本類產品,收益率接近銀行理財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預計3月份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保本理財逐漸被壓縮,結構性理財作為保本理財的最佳替代品,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而且銀行也在大力宣傳結構性存款產品,并成為銀行攬儲的一大利器。未來,結構性存款真的能完全替代保本理財嗎?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保本理財分為保證收益類理財、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在過去剛性兌付下,除了保本結構性理財之外,保本理財基本都能如期拿到預期收益,也就是保本保息。”但是結構性存款從收益設計規則來看,存在收益上限和收益下限,到期收益率要看收益規則,即掛鉤的資產標的在觀察期內的表現,所以投資者能拿到的收益率是存在不確定性的。只不過現在大部分結構性存款能極大概率達到收益上限,在投資者看來相當于保本保息了。
專家建議,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追求保本,又無法接受定期存款的低利率或長期限,結構性存款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投資者在購買之前還是要認真查看產品說明書,搞清楚產品的收益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