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紓困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而陸續設立的保險資管專項產品現在怎么樣了?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一共已有9家保險資管公司設立了專項產品,目標資金總規模達1060億元。最新消息顯示,國壽資產專項產品落地項目第二例已經誕生,與此同時,陽光資產紓困專項產品首筆投資約5.6億元也于昨日落地。截至記者昨日發稿時,至少已有四個險資專項產品項目落地。
據了解,其他尚未落地的專項產品也在密集地與各大機構進行對接,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
毫無疑問,險資紓困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正在路上。而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目前資金并不缺,但好項目并不易找,險資紓困相關企業也需要做好對接工作。
四項目落地
超千億元資金待投
險資專項產品已設立9個,超千億元的資金已做好準備。同時,保險資管專項產品落地工作正在緊密鑼鼓地推進。記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顯示,截至昨日,保險資管專項產品至少已有4個項目落地,其他的1000多億元資金還在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
昨日,萬達信息(30016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達信息”)發布公告稱,國壽資產—鳳凰專項產品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購買萬達信息5500萬股(約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耗資約6.33億元。由此,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壽資產”)成為萬達信息第三大股東。
“本次入股并舉牌萬達信息系鳳凰產品第二單落地,是更好服務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重大投資事項,既體現了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理念,也起到了提升投資者信心和維護市場穩定的重要作用。”國壽資產表示,入股萬達信息后,國壽資產將采取積極友善的財務投資策略:一方面協助企業優化資本結構,提升運營效率;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整合中國人壽系統內外資源,與萬達信息在民生及政務信息化領域探討深度合作。
當天,陽光資產也發布消息稱,該公司紓困專項產品首筆投資約5.6億元順利落地。該筆投資為陽光資產以大宗交易方式投資上市公司潤和軟件(300339,股吧)的第一大股東江蘇潤和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潤和集團”)發行的可交換公司債券。
“陽光資產與上市公司、證券公司、銀行等機構進行項目接洽,向有前景、有市場、技術有優勢但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優質上市公司及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并積極探索化解股權質押風險有效辦法,切實服務實體經濟。”陽光資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由此,保險資管公司專項產品落地的第三例和第四例順利誕生。
此前的兩例險資專項產品落地是在12月3日。
此時,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賬戶以大宗交易形式買入通威股份(600438,股吧)公開發行的非限售流通股股份7397.6萬股,交易完成后,其專項產品賬戶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通威股份達5%,將本次投資納入股權投資管理。由于此次交易觸及舉牌線而公開披露了相關信息,因此被業界公認為險資專項產品落地項目的第一例。
而事實上,《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同在12月3日,新華資產也落實了專項產品第一個投資對象。"景星"系列專項產品第一個投資對象是民營企業債券,其收益率、安全性等都符合我司嚴格的風控標準,已于12月3日成功落地。”新華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其正在與大型商業銀行、保險、證券等各類機構在進行緊密溝通,尋找更多的投資項目。
九大系列專項產品
超千億元資金正在找項目
根據銀保監會官方數據,目前我國一共有24家保險資管公司,到目前為止,已有9家保險資管公司設立了專項產品并在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完成了登記,目標資金總規模達1060億元。
記者了解到,九大專項產品中的另外七個產品分別是:國壽資產——“鳳凰”系列產品(200億元);太平資產——“共贏”系列專項產品(80億元);人保資產——“安穩投資”系列1期-6期專項產品(不超300億元);新華資產——“景星”系列專項產品(100億元);陽光資產——“陽光穩健”專項產品(100億元);泰康資產——“泰康聚力智選”專項產品(80億元);中再資產——“新安”系列專項產品(50億元)。
可見,在銀保監會10月25日發布《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后,以保險資管公司為主體的各路資金高效“集結”,為紓困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做好了準備。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保險資管專項產品落地的前兩個項目一共投資了7億元,加上昨日落地的兩個項目,險資專項產品投資總金額還不足20億元,這與保險資管公司專項產品的目標資金總規模還相去甚遠,仍有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在尋找優質投資項目。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發起設立了專項產品的各保險資管公司都在積極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人保資產表示:其設立的專項產品在資金來源方面,認購對象主要為保險機構、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及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在資金投向方面,主要為有前景、有市場、有技術優勢,但受到資本市場波動或股權質押影響,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優質上市公司及其股東。目前,該公司的投資團隊正緊鑼密鼓地與多方接洽,篩選合適的投資標的,同時也在加緊對外路演,擬通過專項產品載體,實現多方共贏。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險資專項產品落地過程中,也面臨一些困難,例如,目前優質上市公司資源相對集中,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也相繼成立了紓困基金參與救助,險資專項產品落地就面臨外部市場的競爭壓力。同時,少數公司剛獲得紓困資金的“輸血”,轉身就出現股東清倉式減持,此類案例影響市場信心,當然,險資專項產品在進行紓困投資時,也須盡量避免遇到此類問題,堅持用市場化方式審慎選擇優質的紓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