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11月全國CPI和PPI數據。一些媒體在對此進行報道時,使用了“雙雙回落”這樣的提法。雖然指的是兩者的同比漲幅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數據顯示,本月其環比漲幅均低于上月,或者說均由升轉降,由此也影響CPI累計漲幅自9月份起已連續三個月維持在2.1%的位勢上。距2019年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考慮經濟運行的慣性和規律,如沒有極特殊情況發生,2018年全年CPI漲幅將定格在2%或2.1%上。(相關報道見A9版)
11月份價格走勢的這種變化,究竟是一個階段轉向另一個階段的拐點,還是一種短期的起伏,或還有待觀察。需要注意的是,本月價格漲幅的回落,也與“雙十一”的促銷不無關系。無論是阿里還是其他電商,無論是“雙十一”當天還是此前此后,相關促銷活動都以打折、降價為主要形式,所以價格因素會發揮一定的作用,且這種情勢早在去年就已顯出端倪。2017年11月,CPI同比漲幅由上月的1.9%降至1.7%,到12月又回升至1.8%。所以,考慮到先行指標的變化,考慮到季節性因素,預期2018年最后一個月,CPI漲幅有可能在11月的水平上略有回升。
面對價格的變化及走勢的觀察和分析,我們不僅不能放松警惕,而且必須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關系。
不僅要關注CPI,也要同樣關注PPI。價格的變化是存在著傳導和連帶機制的。從采購、生產到流通、消費,是一環扣一環的完整過程。在此過程中,價格因素的作用會有所消減或增強,且會有一定的時間差,但放眼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其趨勢必然是一致的。坊間之所以會以“1時代”、“2時代”為由,驚呼通縮可能或通脹壓力,往往是沒有把較長階段、不同價格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連貫的、有聯系的觀察與分析。
還要關注分類乃至細項數據。就CPI漲幅而言,從1%到2%,其實僅僅是變化了一個百分點,但某些分類和細項的變化可能起伏很大,由此產生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如年內八大類中食品類、醫療保健類漲幅都曾處于領漲位勢,漲幅曾分別高達3%和6%以上。又如11月份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出廠價格當月和累計同比漲幅都高達20%以上,這些分項數據變化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同樣值得高度重視和關切。
不僅要關注全國數據,也要同樣關注不同地區的數據。全國性數據其實也是在各地數據的基礎上,經過加權處理后生成的。一些局部數據的變化,不僅對本地區經濟形勢有重要影響,也會由小及大,對全國走勢產生影響。
不僅要關注價格對生產經營的影響,也要同樣關注其對百姓生活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如果價格持續上行,扣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收入增長就要減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步伐就要減慢。所以,不能總把價格作為刺激生產的手段,而應該通過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生產率和生產力,增加盈利空間。就價格變化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影響,也要及時關注,積極應對。
著眼長遠,面對“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加大”的大環境,要保持定力,按照10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的目標和任務,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讓全體民眾繼續共享改革與發展成果,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