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9日)早間央行公告稱,臨近月末財政支出力度進一步加大,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2018年11月29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這也是自10月26日以來,央行連續26個工作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
而上次央行長時間暫停逆回購操作還是在2015年,2015年4月17日至2015年6月24日,期間共暫停了69天。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周以來,反映銀行體系流動性狀況的DR007(存款類機構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略有上行,11月28日達到2.65%,較上周均值上升2個BP,但仍未明顯高于央行7天逆回購利率(2.55%),繼續處于年內較低水平,且近期波動性有所下降,表明當前市場流動性處于較為穩定的寬松狀態。這是央行繼續選擇按兵不動的直接原因。
王青稱,央行連續26天不開展逆回購,旨在向市場發出“寬松有度”信號。今年以來央行通過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等方式,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下行,銀行體系流動性進入較為寬松狀態。但央行流動性管理目標是“合理充裕”,多次重申不搞“大水漫灌”。這意味著央行7天逆回購利率就是當前市場利率的底部。央行此舉既可為市場過高的寬松預期降溫,防止加杠桿卷土重來,也可為明年潛在的政策調整預留一定空間。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外匯研究員王有鑫昨日對記者表示,央行連續26天未使用逆回購符合目前市場上流動性總體態勢和調控方向。從總量上看,目前國內流動性依然比較充裕。年內央行不斷通過降準、超額續作MLF、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措施向市場釋放流動性,而且月底財政支出力度也在加大。目前SHIBOR各期限利率走勢平穩,國債收益率逐漸下行,因此,無需開展逆回購操作對市場進行額外的刺激。
近期隨著美聯儲釋放暫緩加息信號,國內關于降息的討論日益升溫。王有鑫表示,從央行貨幣政策操作來看,目前依然會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變,并未轉向。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是流動性總量的問題,而是傳導機制和市場信心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上述問題,即使降息對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也有限。
王有鑫表示,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引起的投資者悲觀情緒逐漸修復,紓解股權質押風險的政策逐步落實,保險理財資金逐漸入市,市場信心將得到極大提振,投資和融資需求也將增加,可實現金融和實體的良性互動。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貨幣政策的力度和節奏,要確保流動性總體充裕,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不能搞大水漫灌,防止杠桿率過度飆升,為未來埋下增長隱患。因此,如有必要,降準可能是當前比較合適的選擇。
王青表示,月底財政支出會進一步加大,市場流動性驟然收緊的概率很小,這意味著央行有可能在整個11月都會暫停逆回購。下周進入12月份,伴隨年末基建補短板力度增強,財政及地方專項債支出規模加大,會形成較大的流動性供給,市場資金面仍有望處于寬松狀態。由此,短期內央行或將繼續引導市場利率圍繞7天逆回購利率小幅波動,連續開展較大規模逆回購的可能性依然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