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外資行在境內迎來快速發展,對資本金的需求強烈,在此背景下,國內監管部門也推出相關舉措予以支持。11月2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消息顯示,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境內外資銀行申請2019年度中長期外債規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稱,將根據經濟金融形勢需要,進一步擴大外資銀行境外融資外債規模,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同時,引導外資銀行外債結構優化、投向合理、效益提高。
國家發改委稱在核定2019年度中長期外債規模時,將主要考慮近三年外債實際使用情況,以及2019年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貸款和中長期流動資金貸款的外匯資金需求。將根據經濟金融形勢需要,進一步擴大外資銀行境外融資外債規模,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
《通知》顯示,有關省級發展改革委將外資銀行申報材料于2019年2月15日前送達國家發改委外資司。申請報告包括2018年業務經營概況、外債規模及當年外債余額情況,2018年外匯資金來源情況,2019年度中長期外債規模申請及用途說明,近三年中長期外匯貸款總量情況等。
對此,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表示,境內外資銀行申請在國外發債,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補充外資行的流動性。隨著中國金融政策不斷開放和相關優惠政策出臺,外資銀行經營規模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包括分行網點的新設。以前的資本金不足以支持業務擴張。外資行融資一般通過母公司注入資金,如果母公司受一定限制之后,外資行會選擇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主體,在國際市場發債融資。
幣策首席分析師肖磊指出,外資銀行其實不僅可以在境外發展,也可以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外資銀行中長期外債額度規模目前不到300億美元,進一步擴張規模的空間依然較大,但對于外資銀行會帶來一定的信用風險,包括外債利率的走高等,與此同時增加的外匯貸款也同樣面臨壞賬增加的風險。(記者 劉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