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繼新華社10月18日發表了重磅報道《變身開放高地邁向“中心城市”——鄭州改革開放發展變化新觀察》后,10月19日,中央三大媒體——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在重要版面刊發關于鄭州改革開放發展變化的文章。隨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分別以《鄭州成為內陸開放新高地》、《鄭州擴大開放邁向國家中心城市》點贊鄭州開放發展。鄭州為何同時吸引了這五大中央級新聞媒體的關注,鄭州快速發展的“底氣十足”來自哪里,文章里有答案!
《人民日報》篇——鄭州,面向全球謀發展
《人民日報》報道版面
智利的車厘子,乘著包機,從南美橫跨大洋,28小時后就擺上了中國的貨架。一顆車厘子的跨洋之旅,勾勒出一條“全球—鄭州—全國”的貿易軌跡,折射著河南鄭州這座內陸城市連天接地、買賣全球的澎湃活力。
不臨邊、不沿海,鄭州卻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乘勢而起,一路成長為中國中部地區的特大城市。黨的十八大以來,鄭州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開拓新一輪改革開放新局面。
胸襟向天開,心近海自來。10年前,鄭州還不曾起降過全貨運飛機,2017年這里國際貨運量已緊跟北上廣躍居全國第四,貨運總量躋身全球前五十。在亞歐大陸的兩端,“空中絲綢之路”“鄭州+盧森堡”雙中心格局已經日漸清晰。
航空貨運,連通全球無遠弗屆
向前回溯,“通”與“商”成為貫穿鄭州歷史與現實的兩大主題。3600多年前,這里已是古中國貿易交流活躍的商朝都城。
百余年前,京漢、汴洛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構筑了中國鐵路史上第一個“黃金十字架”。隨著中國鐵路“第一大樞紐”逐漸成為“中國鐵路的心臟”,小城鄭縣升格為鄭州,繼而升格為省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鄭州短缺經濟籠罩,一派暮氣沉沉。1984年,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對鄭州要再認識”成為時代考題。那一年,鄭州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落戶,商業系統開始為企業松綁放權。定位“以路興城、以商立城”,鄭州目標直指立足中原、面向全國的貿易中心。
隨著市場蘇醒,一場令全國矚目的“鄭州商戰”由此而來。90年代初,全國最早的股份制商場亞細亞向5家國營商場宣戰,競爭從單一價格戰,推向品牌、管理、服務的多元比拼,掀起全國商業領域第一次大規模的營銷競爭。100多個城市的商界人士前來觀摩,全國名優廠家以能否在鄭州占得一席之地為商品行銷是否成功的指標。鄭州二七商圈成為中國現代商業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潮落潮起,時代加速,城市發展不進則退,如何抓住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機遇?鄭州向天空敞開胸襟,與全球連通路徑,格局與視野為之一變。
2010年10月,國務院批準設立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2013年3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獲批。2016年底,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公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找準航空都市的發展方向,激發出的是業界驚嘆的“鄭州速度”。富士康帶來的多個精密工業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1個月的時間。
當鄭州站位國際樞紐,體會到的便是世界時間。國際貿易中流傳過一句話:“我們頭號貨幣是時間,其次才是美元。”航空驅動的產業,往往是高附加值的產業,也是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邦達貨運鄭州分公司總經理郭黎民說,港區成立以來,用“飛一樣的速度”在發展。在此之前,鄭州做航空貨代的公司不過三五家,今天已是數百家。5年前,郭黎民從國企辭職,兩手空空,如今僅生鮮一項,他們公司每年就進口7000噸。挪威的三文魚、法國的生蠔、以色列和厄瓜多爾的鮮花,流通中的每分每秒,都能折算成看得見的資金。
鄭州異軍突起,帶動了航空貨運充分的市場競爭。服務水平、通關速度、保障能力、運力價格每個環節都被納入了比拼。郭黎民過去發貨要北上南下,如今他立足鄭州,布局中東部,向全國集貨。“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高效。”
河南航空貨運公司國際業務部,6年間團隊從近百人擴展到千余人。經理王勇坦言:“別的機場來一架貨機,裝卸人力就緊張,我們可以同時保障4架貨機進出港。”如今,鄭州全貨機的周航班量高達110班,2017年貨郵吞吐量已破50萬噸關口。
運力只是一個側面,速度取決于每個環節的接力。港倉內移、區港聯動等改革催生了一站式作業、一體化通關。“7×24小時”預約,隨到隨檢,隨到隨通關,通關時間縮至全國平均速度的1/27。西班牙服裝品牌ZARA的包機第一天凌晨落地,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擺在全國店面的貨架上。
立足區位,釋放強大乘數效應
貨物橫跨歐亞,飛越大洋,緊接著是貨車、鐵軌支線的接力賽跑,是陸上交通運輸的綜合配套。在鄭州、盧森堡之間搭起的“空中絲綢之路”兩端,區位優勢各展其長。
在亞歐大陸西端,盧森堡方圓500公里范圍聚集了歐盟40%的產出,800公里范圍內聚集了歐盟79%的GDP生產與消費。再轉向亞歐大陸東方,鄭州區域自古被視為“天下之中”,近年腳踏實地把“米”字形高鐵從圖紙建成現實,隴海鐵路橫貫東西、京廣鐵路縱貫南北,鄭太、鄭合鐵路接東南而至西北,鄭濟、鄭萬鐵路接華北而至西南。有了這個“米”字,鄭州如同一個磁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
海昌極地海洋樂園的鄭州聯席總經理譚文成介紹,鄭州2017年已經成為1億人次的旅游集散地,他們多方考察后最終選擇在鄭州做戰略布局。投資32億元,十二大館區初具規模,體量已超上海海昌。
文旅巨頭華強方特在全國布局26個主題樂園,鄭州方特的營業額遙遙領先。分析客流來源,河南省外的游客量已穩步占據三成左右。綜合考量之下,華強方特在鄭州一口氣投建6期園區。
不止這些。9家12類主題公園正在鄭州文化創意產業園扎堆破土生長,誰也不曾想到這條“鄭汴融城”的軸線上,布局了這樣一座國內最大的文化園區。
區位所賦予的乘數效應正日益凸顯。幾年間,鄭州集聚了數十萬智能終端產業工人,匯聚起一大批智能終端的品牌商、制造商、軟件開發商、運營商、物流商,中興、酷派、天宇、創維、正威、華懋等約200家智能終端相關企業簽約入駐,冷鏈物流蓬勃發展,高附加值的生物醫藥產業得到初步培育。
河南自貿試驗區鄭州片區掛牌一年半,已有9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匯聚于此,海內外一大批優質項目正涌入鄭州。
轉型創新,喚醒發展不竭動力
鄭州蓬勃發展的背后也有遺憾。
進出口對比,買全球易、賣全球難,進來的多是高端消費品、高科技設備,出去的不論電子產品還是服飾鞋襪,代加工的多、出去貼標包裝再高價回來的多,來自全國的多、產自鄭州甚至省內的相對少。
破局之道,唯有繼續創新,繼續改革,繼續開放。2016年,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依托鄭州、洛陽、新鄉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中原地區的高科技產業中心。
2005年,農民黨永富帶著科技夢想到鄭州創業,經過4年發展,他在鄭州高新區建立了獨棟研發大樓。他的發明根植于農業,助推化肥減量、農民節本,農業提質提產增收。科技成果沿“一帶一路”從新疆走進中亞,從河南進入斯里蘭卡。
黨永富只是鄭州創新轉型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鄭州累計建成研發中心2318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占河南全省的36%。
在鄭州與洛陽之間的工業帶上,鄭州上街區曾被譽為“中國鋁都”,隨著產業轉型,從做特種鋁到搶抓低空空域開放的戰略機遇,全面進軍通用航空,到獨立研發通用飛機,成為國內通航重鎮,只用了短短7年。上街凈空條件極佳,航展飛行員飛在黃河上空,“像駿馬回到了草原”。如今,上街通用航空產業和眾多飛行愛好者已做好準備,只待國內低空飛行領域風口的到來。
在日漸繁忙的空港周邊,鄭州城鄉群眾對頻繁起降的飛機情有獨鐘。時常見到有人靜靜駐足,翹首觀看。在呼嘯而起的機翼下,他們看見了城市的未來……
新華社篇——變身開放高地 邁向“中心城市”——鄭州改革開放發展變化新觀察
現代鄭州,因交通而生,因交通而興。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年來,鄭州大力發揮區位交通優勢,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城鎮化,從內陸腹地變身開放高地,邁上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征程。
“新絲路”通世界 形成國際綜合樞紐
前不久,俄羅斯空橋航空公司的一架航班緩緩落地,來自巴西的66頭長頸鹿順利抵達鄭州機場。就活體動物來說,鄭州機場還負責運輸過北極熊、羊駝、種豬、小矮馬等,它們分別來自俄羅斯、智利、加拿大、法國等國家。
這是鄭州發展國際綜合樞紐的一個縮影。鄭州曾是全國“鐵路十字路口”,近年來緊抓“一帶一路”有利時機,構建空中、陸路、網上三條“新絲路”,逐步向國際性綜合樞紐升級。
“空中絲路”越飛越廣。鄭州機場已基本形成橫跨歐亞美三大經濟區、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2017年鄭州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50萬噸,居全國第7位,躋身全球50強。
“陸上絲路”越開越密。中歐班列(鄭州)已開行5周年,實現了從每月1班到每周8班的大提升。貨源地遍布歐盟和俄羅斯及中亞地區24個國家126個城市,境內合作伙伴達2100多家,境外合作伙伴達780多家。
“網上絲路”發展迅猛。鄭州跨境電商通關能力實現50單/秒,日峰值處理能力可達500萬單。截至目前,河南保稅物流中心跨境電商進出口單量累計達2.41億多單、全國占比達30%,累計交易額達340億元、貢獻稅收37億元。
三條“絲路”聯動、互為支撐,形成鄭州對外開放合作新優勢,奠定了鄭州國際性綜合樞紐地位。
產業融入全球 本土品牌耀眼
車間整潔有序,流水線整齊劃一……經過500多道工序后,一部包裝完好的蘋果手機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富士康鄭州科技園下線,這里是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基地。
目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已入駐終端智能制造企業約190家,2017年手機產量達2.9億多部,全球每7部手機中就有1部來自鄭州。“由于具有航空方面的優勢,手機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聚集鄭州,把鄭州嵌入了全球產業鏈。”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說。
改革開放初期,鄭州市以輕紡工業為主。經過40年的發展,鄭州產業不斷蛻變壯大。2017年,鄭州市經濟總量達9130.2億元,約為1978年的450倍。
隨著產業發展,鄭州的本土品牌越叫越響亮。在服務本屆世界杯足球賽的客車品牌中,宇通客車數量排名第一。這家從鄭州客車修配廠發展起來的本土企業,已是全球銷量最大的客車企業。
背靠河南“中國大糧倉”之優勢,鄭州成為“速凍食品之都”,培育出三全、思念等一批知名企業。全國超過一半的速凍湯圓和速凍水餃產自鄭州,肯德基的油條、必勝客的披薩、味千的拉面等相當一部分洋食品也是“鄭州造”。
“鄭州現已成為全國最大速凍食品生產、研發基地和物流中心,正在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級冷鏈食品制造中心。”鄭州市工信委食品處處長閔鋒杰說。
“高度”+“速度” 建設“中心城市”
上世紀70年代,60多米高的二七塔建成,成為鄭州形象的標識。而今,這一高度被280米高的鄭東新區的千璽廣場主樓取代。樓高之變,代表著鄭州改革開放后城市發展的高度與速度。
40年來,鄭州先后建設了鄭東新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等新城區。2017年,鄭州市建成區面積達830.97平方公里,是1981年的12.8倍;總人口達988.1萬人,是1978年的2.3倍。
10多年前,鄭東新區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如今成為中原金融城,累計入駐金融機構約300家。在位于鄭東新區的鄭州商品交易所,全球首個鮮果類期貨品種蘋果期貨于去年年底上市交易,至此該所已上市交易18個期貨品種,國際影響力日漸提升。
2013年,鄭州獲批我國首個以航空港經濟為引領的國家級實驗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面積41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260萬。5年來,該區經濟總量增長3.4倍,建成區面積擴大4倍,外貿進出口總額占河南全省近7成,一座面向全球的航空大都市正在崛起。
2017年國家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從此躋身全國城鎮體系“塔尖”城市行列,標志著鄭州迎來了近代以來繼鐵路樞紐形成、省會遷建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歷史發展機遇。
《光明日報》篇——鄭州:向國際樞紐城市大步邁進
光明日報重要版面發文
地處九州腹地、中國之“中”的鄭州,區位優勢是其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優勢。從普鐵時代的“十字”交會到高鐵時代的普鐵、高鐵“雙十字”交會,再到速度經濟時代的“米字形”快速鐵路網以及鄭州國際航空港建設……從“火車拉來的城市”到國際樞紐城市,河南鄭州走出了一條“因交通而興,因交通而優,因交通而強”的跨越發展之路。
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說,鄭州新的區位優勢日益顯現,要抓住難得機遇,讓“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快、“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廣、“網上絲綢之路”越來越便捷。
“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快。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國際陸港調研指導工作時提出,要“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
經過4年發展,中歐班列(鄭州)在全國中歐班列中唯一實現雙出入境口岸(阿拉山口、二連浩特)、雙通道(阿拉山口西通道、二連浩特中通道)高頻次往返均衡對開,運行班次已由2014年的每周兩班,實現了如今的每周“去程八班、回程八班”滿載往返運行。貨值、貨重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全國前列,成為中國中歐班列的主動脈。
“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廣。2017年6月,習近平主席會見盧森堡首相貝泰爾時明確提出,中方支持建設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
截至今年上半年,“空中絲綢之路”已經輻射到盧森堡、德國、英國、比利時等歐亞國家的重要區域。通航點由當初盧森堡1個增加到現在的14個,洲際航線由1條拓展至3條,輻射歐洲、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等四大洲近200個城市,集疏貨物達十余類200多個品種,實現了“一點連三洲、一線串美歐”的國際貨運版圖。
“網上絲綢之路”越來越便捷。黨的十八大以來,鄭州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從2012年鄭州成為中國首批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到2016年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批,再到2017、2018連續兩屆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在鄭州召開,“鄭州模式”的跨境E貿易敲開了“買全球、賣全球”之門,搭起了河南至全球的“網上絲綢之路”,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全球購物的便利。
鄭州首創的“1210”海關監管模式成為我國跨境電商的模板。在2017年9月28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內瓦2017公共論壇上,河南保稅集團發布了《鄭州模式:E國際貿易——中國解決方案》報告,為國際跨境電商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鄭州方案”。在不久前結束的“6·18”電商狂歡節活動期間,源自菜鳥網絡、京東全球購、蘇寧易購等知名電商企業的業務量迅猛增長。
進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行列,鄭州城市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2016年12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公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國家發改委先后發布《關于印發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各項政策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形成了國家層面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政策體系。
遙遙新征程,孜孜求索路。鄭州這座古老商都,肩負起引領區域發展、躋身國際競爭的國家使命,開啟了向全國乃至全球城市體系中更高層級城市邁進的新征程。
《經濟日報》篇——鄭州:從中原走向廣闊世界舞臺
經濟日報頭版發文
從“火車拉來的城市”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鄭”,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動鄭州從中原崛起走向廣闊的世界舞臺。
1978年,鄭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0.3億元;至2003年,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2006年突破2000億元;這之后基本以兩年一個千億元的速度快速躍升,2015年之后,一年躍升一個千億元。2017年,鄭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9000億元,今年有望突破萬億元關口。
書寫區域發展新篇章
鄭州的發展緣于鐵路的興建,鄭州的崛起則興于高鐵的發展。隨著“一縱”鄭武高鐵拉伸為京廣高鐵,“一橫”鄭西高鐵向兩端延長為徐蘭高鐵,鄭開、鄭機、鄭焦3條城際鐵路線聯通成網,從鄭州乘坐高鐵可以直達24個省會城市。根據規劃,到2020年,河南“米”字形高鐵網將正式成形。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鄭州從內陸城市變成開放前沿,開放步伐越走越快。2013年7月18日,首趟中歐班列(鄭州)開行,鄭州溝通世界的國際鐵路物流大通道由此打通。如今,每周“九去八回”的開行頻率,讓河南百姓不僅可以在家門口買到歐洲商品,而且價格更加低廉,貨品更加新鮮。
除了鐵路,航空對于不沿邊、不沿海的鄭州同樣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鄭州機場全年客運量達到2430萬人次,貨運量達50.3萬噸,躋身全球50強行列。目前,在鄭州運營貨運航空公司已達21家,開通全貨機航線34條,通航城市37個,基本形成橫跨歐美亞、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樞紐航線網絡。
公路方面,鄭州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連接中國南北、東西陸上交通的國道107線、310線也在鄭州十字交會,京珠、連霍高速公路主干線在鄭州北十字交會,鄭州成為重要的干線公路樞紐。
“鐵、公、機”三位一體、配套銜接,鄭州交通大“十”字從平面走向立體,不僅縮短了河南與世界的距離,也改變了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如今,鄭州被確定為全國12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
知名品牌叫響全國
鄭州北部,在河南三全食品的企業展廳內,安置著一個其貌不揚的小石磨。
20世紀90年代,三全食品創始人陳澤民就是憑著這個小石磨,做出了第一顆速凍湯圓。如今,鄭州的三全、思念等速凍食品企業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已超過60%,鄭州也成為全國最大的速凍食品生產、研發基地和物流中心,帶動河南實現從“中國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界餐桌”的跨越與轉變。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鄭州南部。乘著改革開放東風,鄭州宇通客車從一個地方小廠,發展成為客車行業的領軍企業,實現了由縱橫中國,到全球共享的跨越式發展,目前宇通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15%。
2017年9月份,占地600畝的中鐵智能化高端裝備產業園項目落地國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園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單體最大的智能化盾構裝備產業園。
如今,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生物及醫藥、新材料、鋁及鋁精深加工、現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裝及家居制造等七大工業主導產業,讓“鄭州制造”活力四射,好想你、三全、思念、宇通等知名品牌叫響全國。
打造中原經濟核心增長區
“上世紀80年代我還在上高中,騎一輛自行車就能把鄭州轉個遍。”在碧沙崗公園的樹蔭下,一位老人回憶改革開放初期的鄭州,“城區范圍,北邊到農業路、東邊到城東路、南邊不到航海路,西邊過桐柏路僅有幾個廠,大部分地方還是麥地”。
誰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不沿邊、不沿海,原本人口、規模均不占優的城市,卻在后來的發展中,吐故納新,化蛹成蝶,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成長為中部地區的特大城市。
2017年,鄭州市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修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出雙城區驅動、“一主一城”,航空港的地位就此確立,大量資源涌入,成為鄭州向南的又一片熱土。
自2013年3月份國務院批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以來,圍繞國際航空樞紐,以引進富士康、發展智能終端產業為突破口,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手機產業集群,臨空經濟發展充滿活力。2017年航空港區手機產量2.99億部,占全球手機供貨量的七分之一,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世界級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初現。
除了交通樞紐、歷史名城,鄭州近年來又多了不少頭銜:國際航空大都市、國際物流中心、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區……
邁向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鄭”底氣越來越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
2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播發“鄭州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內陸開放新高地”文章,再次聚焦鄭州!本報今日予以編發。
地處內陸腹地的鄭州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借助陸路、空中、網上三個向度的絲綢之路,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為聯通世界貿易網、融入全球產業鏈的內陸開放新高地。
鄭州機場跑道上工人們正熟練地將要出口的“鄭州制造”封箱;與此同時,一輛滿載歐洲新鮮啤酒、乳制品、海鮮以及高端汽車零配件的盧森堡貨航緩緩降落到停機坪上,這些商品將分撥到全國各地。自2013年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獲批,鄭州織密航班網絡、提高通關效率、完善口岸功能,白天把“世界”運進來,晚上把“中國”送出去。
河南航空貨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雷紅麗告訴記者:“到鄭州的航班多,通關時效快,鄭州的地理位置,往各個地方集輸都是很方便。”
鄭州航空港區的交通、物流優勢還吸引了智能終端、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的企業投資建廠。
智能終端產業園運營總監趙東海說:“自主品牌的研發能力、市場占有率、產品的質量都有很大提高。最終目標是把生產、研發,包括上下游產業都要引進來。”
如今,中原陸地上,打通世界六國物流大道的中歐班列(鄭州)每周去、回八班均衡開列;跨境電商“鄭州模式”讓世界商品“一站到家”。“陸網空”三條絲綢之路讓河南和20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經貿聯系,12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河南投資興業。
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
10月23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并機直播的《朝聞天下》播出了《【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慶祝改革開放40年】鄭州:擴大開放邁向國家中心城市》,報道了地處內陸的鄭州市,既不沿邊又不靠海,卻通過發揮物流通道樞紐的區位優勢,統籌推進空中、陸上、網上三條新絲綢之路建設。現在鄭州不僅是聯通歐亞大陸的國際樞紐,也是蓬勃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
17號中午,從意大利米蘭飛來的第2501架次盧森堡貨航班機抵達鄭州,這次卸下的是來自歐洲各地的電子和汽車配件,以及時裝、化妝品、奶粉等日用品。
鄭州機場國際西貨站工作人員王勇:到目前來說,鄭州機場保障的(歐洲)貨物種類將近有一百多種,貨站也從原有的一座貨站,現在增加到五座貨站。
2014年,鄭州到盧森堡的“空中絲綢之路”開通。五年來,貨航由開航時的每周2班加密到現在的每周18班,基本形成橫跨歐亞美大陸、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航線網絡。
同一天,從鄭州發出的1559趟中歐班列滿載著手機、窗簾等中國以及東亞國家的貨物,開往德國慕尼黑。
鄭州國際陸港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文俊:當時只是每個月開行一班,沒有進口班列,現在已經發展到每周八班出口八班進口。
5年來,鄭州始發的中歐班列沿著一條鐵軌鋪就的新絲綢之路,把貨物運送到歐盟和俄羅斯及中亞地區24個國家126個城市,貨值近80億美元。
就在幾年前,鄭州的跨境電商交易額還不如南方的一個縣,而現在,鄭州跨境電商通關能力實現了50單/秒,網上絲綢之路的進出口交易額累計達340億元。
空中、陸上、網上三條新絲路使鄭州的發展嵌入了全球產業鏈,從內陸腹地變身開放高地。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喻新安:買全球賣全球,實現了開放帶動這個主戰略,就實現了一通百通。
鄭州進出口貿易額由2013年421.8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596.3億美元,經濟總量由2013年的6201.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9130.2億元。在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同時,又邁上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