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草案提請27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該決定擬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但部分減稅政策擬于2018年10月1日起先行實施。
“一次修法,兩步到位”。此次個稅法大修,一方面要考慮給稅務機關、扣繳義務人和納稅人實施新稅制預留一定準備時間,同時又考慮盡早釋放減稅紅利。
根據決定草案,決定擬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擬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將工資、薪金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至5000元/月,并適用新的綜合所得稅率;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先行適用新的經營所得稅率。
亮點 決定草案擬增加稿酬所得等項目的費用扣除
相比個稅法修正案草案一審稿,此次決定草案擬增加對稿酬所得等部分收入的費用扣除。在“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部分調整明確,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擬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在此基礎上,稿酬所得的收入額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相當于打了五六折。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朱青說,草案一審稿中,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直接納入綜合所得,不再單獨享受費用扣除。此次決定草案做了調整,考慮到納稅人取得稿酬所得等上述收入也要花費一定的成本費用,將原稅制的費用扣除標準平移到新稅制,有利于稅制的平穩過渡。在此基礎上,稿酬所得在計算收入額時再享受七折優惠,也是充分考慮了出版或發表作品需要一定時間的特殊性,調整是為了讓稅制更合理。
亮點 贍養老人支出可抵稅,專項附加扣除細則抓緊制定中
根據草案一審稿,今后計算個稅,在扣除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可以享受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決定草案將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贍養老人支出,擴充入專項附加扣除范圍。為更好地維護法律權威,還明確專項附加扣除“具體范圍、標準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此次個稅法大修無疑是我國第一次在個稅中引入專項附加扣除概念,相比政策本身,6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具體如何落地更受關注。
記者了解到,目前相關部門正抓緊完善細化政策,初步考慮在標準制定上要適當考慮地區差異因素,但公平起見,將主要采取限額或定額扣除辦法,而非據實扣除,并在政策設計上盡量考慮今后個體報稅的便利化,盡量減少單一收入來源的納稅人自主申報。
亮點 45%最高稅率維持不變,減稅向中低收入傾斜
此次決定草案沿用了草案一審稿的內容,維持3%到45%的新稅率級距不變。
“累進稅率表中最高邊際稅率決定著對納稅人高收入段的調節力度,這個稅率越高,越有利于社會的收入分配公平。”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朱青說,考慮到近些年來一直較高的基尼系數,決定草案維持45%的最高邊際稅率不變,體現了國家借助個稅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決心。
歷經此次修法,個稅的部分稅率級距進一步優化調整,決定草案擬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三檔較高稅率級距不變。
遼寧大學法學院院長楊松說,稅率級距調整后,絕大多數按月領工資的納稅人,實際稅負都會下降。收入越少的減稅幅度越大;收入較多的減稅幅度較小,但實際減的錢并不少。對部分高收入人群,工薪所得往往不是其主要收入來源,關鍵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征管措施,維持一定的稅收調節力度,進而促進經濟包容性增長。(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