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SZ000625,以下簡稱“長安汽車”)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凈利潤指標頗為刺眼:“比去年同期下降67.54%-63.21%”。
對于原因,長安直言不諱地指出,因“來源于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大幅下降,致使公司半年度業績同比有較大幅度下降”。
雖然長安汽車沒有點名究竟是哪家合資公司造成了業績下滑,但業界均認為是長安福特。
長安福特曾為長安汽車貢獻過超九成的利潤,昔日的“利潤奶牛”為何變成了“業績毒奶”?
“罪魁禍首”長安福特?
網絡上有一句戲言:“百年福特,毀于長安”。但長安對于和福特的合作似乎也不滿意。
在業績快報中,長安表示:“報告期內,盡管公司自主乘用車盈利能力有所提升,但來源于公司以往的投資收益下降,其中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下降明顯。”
據長安汽車近日公布的產銷快報顯示,今年6月,長安汽車旗下兩家主要合資公司長安福特和長安馬自達的銷量分別為2.9萬輛和1.2萬輛,相比其去年同期6.4萬輛和1.6萬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統計今年上半年的銷量,長安馬自達的半年銷量基本和去年持平,但長安福特的銷量相比去年同期暴跌15萬輛,從37.3萬輛一路下滑至22.7萬輛。
與此同時,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長安汽車其他的兩家合資公司長安鈴木和長安標致雪鐵龍上半年總計銷量不足2.7萬輛,銷售占比較小。
從數據上來說,長安福特毫無疑問是長安汽車利潤下滑的“罪魁禍首”。
為何長安汽車今年被長安福特嚴重拖累?汽車行業分析師顏景輝表示:“長安對于合資公司的依賴是國企的通病,長安福特的下滑也不是從今年開始的,問題早在幾年前就開始積累。”
實際上,長安福特銷量的下滑從2017年就開始影響長安汽車總體的財務報表。數據顯示,長安汽車在2016年的凈利潤達102億元,其中長安福特貢獻了90.7億元,占比高達90%。但是在2017年,長安福特銷量下滑12.3%,直接導致上述數據分別暴跌至71億元和60億元,同比減少30%。
顏景輝表示,長安福特車型更新過慢,導致該品牌在目前競爭激烈的國內車市中品牌力不足。福特亞太區業務負責人傅禮德(Peter Fleet)也承認了自身的問題,他在近期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福特因為產品周期問題,導致今年成為了充滿挑戰的一年。
實際上,福特自2016年起,連續18個月未能推出新車。
自主品牌利潤低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汽車在此次半年度業績預告中指出,長安的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數據顯示,長安汽車旗下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銷售超過80萬輛,比去年同期上漲6.8%,但長安汽車往年年報數據顯示,長安汽車2016年和2017年自主品牌對于總體利潤的貢獻都不足10億元。
汽車分析師鐘師表示:“長安長期以來都宣傳自己是自主品牌領頭羊,但是從來不說利潤率,從利潤上來說,長安汽車完全依賴于福特,長安自主品牌除少數SUV表現尚可以外,基本上對于總體利潤缺乏貢獻。”
不過,長安的SUV系列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也出了問題。
1-6月,受到長安汽車“機油門”的影響,長安汽車主力SUV——CS75銷量嚴重下滑,6月單月賣出8630輛,相比起巔峰銷量近乎腰斬。并且在長安汽車召回了超過25萬輛CS75之后,依然有部分車主不認同解決方案。受此影響,長安另外兩款SUV CS35和CS55銷售也受到了一定影響,銷量自三四月份以來一直處于低位。
面對這些問題,顏景輝和鐘師均表示,長安汽車過于依賴單一合資品牌,自主品牌雖然起步較早,但是進步緩慢,已經被國內友商比亞迪(43.300,-0.25,-0.57%)、吉利等后起之秀超越,市場被嚴重分流,想要重新奪回市場份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鐘師認為,長安汽車在過去數年中營銷過度,導致消費者對于長安汽車產生了一定的不信任感,長安汽車未來應該改善自己的技術和品控,管理更加精細化,重新贏回消費者的信任。(張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