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的調整,讓銀行板塊很“受傷”。
截至7月17日收盤,已經有17只銀行股“破凈”,破凈的在上市銀行中占比達到65.4%。天風證券測算,銀行板塊估值僅0.88倍市凈率,距離歷史最低不到5%。
面對股價的節節走低,股東和高管紛紛祭出增持大招,不過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收效甚微。
銀行板塊平均市凈率不足1倍
進入7月,P2P行業是“爆爆爆”,銀行則是“破破破”。隨著市場的重心下移,銀行板塊的破凈家數不斷增加,26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經有17家目前股價在凈資產下方。其中“破凈”最為嚴重的個股是華夏銀行(7.290,0.04,0.55%),目前的市凈率僅有0.61倍。華夏銀行的股價自今年2月5日達到階段性高點10.27元之后,便開始一路下跌,截至7月17日收盤,股價已經跌至7.25元,相較高點幾乎跌去三成。
除了華夏銀行之外,民生銀行(5.810,0.05,0.87%)、交通銀行(5.550,0.01,0.18%)和光大銀行(3.650,0.04,1.11%)的市凈率也都在0.7倍之下。四大行也全面破凈,四家銀行中,目前市凈率最高的是建設銀行(6.470,0.10,1.57%),最新的市凈率為0.9倍,最低的為中國銀行(3.490,0.01,0.29%)僅有0.73倍。
目前市凈率最高的三家銀行是寧波銀行(16.130,0.05,0.31%)、招商銀行(25.600,0.23,0.91%)和張家港行(5.810,0.01,0.17%),市凈率均在1.2倍之上,分別是1.47倍、1.38倍和1.21倍。不過相比高峰時也打折不少,2017年時,張家港行最為風光時,市凈率一度達到6倍,市盈率更是超過50倍。
面對多家上市銀行連續破凈的現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近期銀行股的疲軟表現主要是受整個市場環境的影響,在當前金融行業去杠桿、金融監管趨嚴,尤其是資管新規落地后,短期內影響了資本市場資金供求,對資本市場產生了一定沖擊。不過市場顯然夸大了這些影響,目前銀行業顯然沒有那么糟糕。
天風證券的分析師廖志明表示:當前銀行板塊回調幅度已很大。因貿易摩擦加劇及去杠桿等引發市場對經濟的悲觀預期,加上資管新規等落地對股市之影響,銀行(中信)指數自2月5日高點以來回調已達24%。銀行板塊調整幅度很大,調整已相對充分。板塊已經具有投資價值。
散戶在這波銀行股的調整中很受傷。“去年包括今年年初,機構還在看好銀行板塊,有機構甚至撰文表示會消滅破凈銀行股,而且分析得面面俱到。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僅沒有消滅,反而越來越多了。我去年的盈利已經全部回吐。”廣州投資人林榮表示。
高管耗資已超3000萬
股價節節敗退,觸及“保價”紅線,上市銀行啟動自救計劃。7月16日晚,杭州銀行(7.710,0.00,0.00%)公告稱,自2018年6月19日起至2018年7月16日,該行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低于公司最近一年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達到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啟動條件。
根據杭州銀行穩定股價預案,該行上市后三年內,若該行股票每年首次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均低于該行最近一年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該行將通過公司回購股票、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公司股票,董事(不含獨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增持公司股票等方式啟動穩定股價措施。
其實在觸發股價穩定預案之前,杭州銀行大股東已經出手增持。6月26日,杭州銀行發布公告,該行大股東紅獅集團已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實施增持計劃,已累計增持該行無限售流通A股股份1002.6萬股,增持股份數占公司普通股總股本的0.27%,紅獅集團的持股比例也從5.81%上升至6.09%。
杭州銀行已經是第三家進行“保價”的銀行,今年5月,上海銀行(10.560,-0.02,-0.19%)、江蘇銀行(6.190,0.03,0.49%)也相繼發布了關于觸發穩定股價措施公告,均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每股凈資產而觸發了穩定股價措施。
除了股東之外,高管也積極增持“保價”,根據同花順(37.200,-0.06,-0.16%)統計,今年以來已經7家銀行的50名高管對自家股票進行了增持,耗資超過3000萬。
浦發銀行(9.580,0.14,1.48%)12日晚間公告稱,行長劉信義等六名高管分別于2018年7月11日至12日期間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買入浦發銀行34.85萬股,成交價格區間為每股人民幣9.35元至9.58元。據推算,本次增持耗資約330萬,六名高管表示自愿承諾鎖倉兩年。
招商銀行出手最為闊綽,今年5月8日-10日,招商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田惠宇等10名高管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合計買入公司股票85.5萬股,并自愿承諾鎖定三年。從增持金額看,成交價格區間為29.52元-29.97元,共計耗資超過2500萬元,平均每位高管耗資逾250萬元。
“面對幾萬億的市值,增持幾千萬就想要把市值提起來,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更多是一種表態。近期銀行的負面消息較多,除了嚴監管之外,實體經濟疲弱,農商行的壞賬率飆升,也讓投資者對銀行的資產質量打上問號,從目前來看銀行股還會繼續磨底。”華南一家私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