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人民幣周三全天延續跌勢,一度下跌1.1%,創下2016年1月以來的最大盤中跌幅。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破了6.70水平,盤中低點6.7240,相比之下7月3日低點在6.7332。截止北京時間05:00,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報6.7234元,較周二紐約尾盤跌727點。
珩生資產管理公司駐上海基金經理戴明認為,中國目前需要貨幣政策寬松舉措,但這又會讓匯率承壓,難以兩全。他表示,隨著市場繼續尋底,投資者在短期內仍將保持謹慎。
潘功勝呼吁中企在外匯市場不能"裸奔"
今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出席論壇活動中指出,人民幣資本項目的開放目前存在著可兌換程度較低、便利性不高和交易環節約束多等問題;中國企業避險意識亟待加強,要善于利用套期保值的工具。
要引導市場主體樹立財務中性的理念。在針對匯率的波動性增強的這樣一種環境下,市場主體關于樹立一個財務中性的理念。
近兩年來,經過市場的教育和洗禮,中國企業的避險意識有所提升,但整體而言,避險意識不強。企業在外匯市場的“裸奔”行為不僅在宏觀上因為市場主體的羊群效應,容易引起市場的共振,而且在微觀上使企業面臨很大的匯率風險敞口。
所以隨著匯率形成的市場化,匯率的波動性逐步加大,企業的外匯管理應當堅持服務于主業,堅持財務中性的原則。運用外匯市場的工具開展套期保值,減少押注單邊升貶值的行為。
潘功勝同時指出了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四大部署:
一、推動金融市場的雙向開放,增加金融市場的產品供給;
二、完善優化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
三、完善互聯互通機制,擴大產品覆蓋范圍;
四、支持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
中國外匯市場規模龐大。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5月,中國外匯市場(不含外幣對市場,下同)總計成交16.21萬億元人民幣(等值2.54萬億美元)。其中,銀行對客戶市場成交2.35萬億元人民幣(等值3684億美元),銀行間市場成交13.86萬億元人民幣(等值2.17萬億美元);即期市場累計成交5.90萬億元人民幣(等值9248億美元),衍生品市場累計成交10.31萬億元人民幣(等值1.62萬億美元)。
5月份,外匯衍生品市場成交金額達到10萬億,外匯衍生品市場已經是國內最大的衍生品交易市場。 外匯衍生品是市場情緒風向標
盡管外匯交易規模龐大,但是對于中國實體的需求而言,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當跨國資金進入市場,風險對沖工具仍然需要進一步增強。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團隊建議:大力發展CDS等信用衍生產品。努力打消市場對于所有信用債券產生的系統性顧慮,鼓勵市場投資機構積極提高信用分析研究水平,在促進信用定價科學化的同時,避免系統性的流動性問題。建議通過大力發展CDS等信用衍生產品,用CDS幫助投資者鎖定損失,避免因信用風險引發產品流動性風險。
其實,在全球市場上,主權債CDS是一個很好的反映國家經濟基本面的指標。中國主權CDS反映市場對中國基本面的預期,CDS價格上升反映悲觀預期;CDS下降反映樂觀預期,本輪人民幣貶值以來,CDS價格是下降的。
盡管主權債CDS變化不大,但是由于國內企業債違約增多,企業債券的風險溢價明顯抬升。據美銀美林數據,截至6月底,中資高收益美元地產債收益率已從今年初的6%上行了近300個基點到8.98%,目前收益率水平處于過去6年的2倍標準差的位置,已接近2015年底水平,但距離2015年初行業平均13%的收益率水平還有一段距離。
受益于人民幣貶值的行業及個股
人民幣貶值令中國出口商品在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在短時間內會對海外業務占比高、業務毛利率較低(薄利多銷)的企業業績有一定的刺激。紡織、電子、家電等行業的海外營收占比較高,人民幣貶值將有效刺激出口,使得這些行業獲得較強的競爭優勢。那么究竟哪些個股能享受到人民幣貶值帶來的紅利呢?
我們從海外業務占比入手,帶你看一看最有可能受益的行業和個股。以2018年一季報數據為準,我們選出了海外業務收入占比超50%的不同行業個股。
人民幣貶值股市影響幾何?
影響路徑:(1)貨幣政策寬松同時帶來匯率貶值和股市上漲;(2)匯率貶值,出口增加,盈利改善,股市上漲;(3)貶值預期導致資本外流,股匯“雙殺”;(4)匯率貶值導致輸入性通脹、外儲減少,引發央行加息、股市下跌。
貶值對股市的影響并不顯著:從歷史上典型貶值區間看,除2014年1月至5月,伴隨著人民幣貶值,上證綜指震蕩外,在所選其他主要貶值區間內,上證綜指大多趨勢上行。一方面證明貶值對市場的影響并不顯著,另外,也表明人民幣貶值并不是市場的核心矛盾,國內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人民幣貶值相對可控,使得流動性緊縮效應后續或邊際企穩。
歷史對比:與15年相比 18年人民幣貶值對A股影響相對有限
廣發策略認為當前人民幣貶值與15年8月有較大區別,在經濟基本面、流動性和風險偏好方面與15年都有所不同。部分投資者擔心當前人民幣貶值會引發類似15年“811匯改”后的“股災”,但18年的基本面溫和回落、北上資金并沒有恐慌性撤離、匯率也不是影響市場風險偏好的決定性因素。當前市場下跌更多是受到去杠桿與中美貿易摩擦的預期影響,人民幣貶值在短期內抬升了股權風險溢價,但投資者不久后將意識到中長期來看,中性偏寬的貨幣環境下,人民幣貶值有利于刺激出口,對沖中美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反而是市場的正面因素。
關于樓市:證券時報認為“房價和匯率只能二選一”是個偽命題
證券時報認為,“保房價”和“保匯率”之爭其實就是個偽命題。首先,中國的匯率波動是受到央行管控的,如果匯率跌出央行容忍的范圍之內,中國央行可以動用3萬多億外匯儲備來穩定匯率。
所以,央行要保住匯率并不太難,不像那些外儲不多的新興經濟體國家,面對匯、債雙殺一籌莫展。而目前人民幣匯率的下跌,只是央行擴大了對匯率波動的容忍度,盡量減少對匯市的干預,讓人民幣匯率真正走上市場化的道路。
此外,近兩年來中國對居民資金流出的管控力度在加大,不但限定了居民年內購匯的上限,不得超過5萬美元或等值的外幣。就連個人購匯,無論是手機網銀還是網點柜臺購匯,都需要先填寫一份《個人購匯申請書》。
再者,中國的房地產是受到政策調控的。近年來,限購、限價、限售令把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都給限制住了,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導致資金集中拋售人民幣計價資產,流出國內。
目前也只有三四線城市還沒有完全執行限購、限售令。如果國內房地產泡沫破裂,那最有可能發生在三四線城市房價出現調整,這樣局部性金融風險難以避免,但大的系統性風險不會發生。
最后,房價若保不住,匯率也難保。近十多年來,中國的房價和匯率都在走上升通道。原因很簡單,國內房價上漲,吸引了大量游資進入購置資產,這必然會導致匯率和房價同步增長。
同樣,在次貸危機后,大量資金流出美國避險,于是導致游資拋售美元資產,于是美元匯率和房價就出現了同步下跌。事實上,如果一旦房地產出現危機,匯率要想再走強恐怕也不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