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發布以及金融監管部門的系列強監管政策對于治理影子銀行風險、促使資管行業回歸本源的作用初步顯現。”近日,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專家魏星表示。
今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一《指導意見》被業內稱為“資管新規”。
截至2017年末,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達到百萬億元,但由于監管標準不一致,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顯露出諸多亂象。魏星認為,亂象突出表現為產品多層嵌套,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簡稱“非標”)投資急劇膨脹,剛性兌付普遍存在,“非標+剛兌”使資管業務演化為一個規模巨大、監管缺失的影子銀行,導致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資產虛增虛胖,背離了發展直接融資的初衷。
魏星指出,拆解以資管業務為代表的影子銀行風險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重要環節。資管新規針對影子銀行的產生根源及種種亂象,精準施策,按照產品類型而非機構類型統一監管標準,嚴格規范資管產品投資非標,堅決打破剛性兌付,規范資金池,將實現對影子銀行的“精準拆彈”。
總的來看,資管新規發布后,社會反應總體積極正面,金融機構著手整改和轉型,套利空間和行業泡沫被擠壓,資管行業整體呈現“量減質增”的發展格局。
統計數據也顯示,通道業務規模持續收縮。截至2018年5月末,銀行表外理財產品余額為22.3萬億元,與年初基本持平;截至2018年4月末,通道類信托業務規模較年初減少6720億元,同比增速較年初下降29個百分點;自2017年11月以來,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通道業務規模已下降2.2萬億元,降幅超過10%。同時,表外融資和表內融資的“一減一增”也表明,影子銀行風險正在化解。今年以來,在一系列監管政策的綜合作用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有所下降。通過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這3類非標資產進行的表外融資同比少增較多,今年前5個月同比少增合計2.82萬億元,而人民幣貸款、企業債券同比多增合計1.54萬億元。
資管行業聯通多類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規模龐大,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加強監管促進行業規范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人民銀行、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據悉,人民銀行將會同金融監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資管新規,并把握好政策執行的節奏和力度,做好配套制度安排,確保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魏星建議,加快推出實施細則,推進落實各類資管產品的公平待遇,行業實施細則與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細則總體要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避免產生新的監管套利。同時,引導金融機構有序整改,審慎確定政策執行口徑,控制好業務整改和資產處置節奏。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發行新老產品有序對接存量資產,加快發行新產品進行資產投資,保障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相關部門要做好配套制度安排,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魏星還表示,在宏觀審慎評估考核時,適當增加新增貸款彈性;督促銀行做好非標回表計劃,引導銀行多渠道、多層次補充資本;指導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表內融資,彌補表外融資收縮導致的社會融資缺口。此外,金融機構也要按照資管新規和實施細則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整改計劃,平穩壓縮不合規存量產品規模,積極發展新產品,有序對接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實現資管業務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