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企業融資半年報數據出爐,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半年,共有18家保險科技類公司獲得融資。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發生融資的保險科技類公司高達13家,而二季度僅有5家公司完成融資。
年內資本市場的遇冷讓保險科技加上了一個問號:究竟保險科技方興未艾的背后,將面臨怎樣的格局?對傳統保險市場又會帶來哪些沖擊和改變?
二季度融資遇冷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末,國內共有200余家保險科技類公司。具體來看,互聯網巨頭BATJ入股了7家持有保險牌照的公司,新浪、蘇寧等互聯網公司入股了12家擁有保險牌照的公司。
事實上,聽起來炫酷受人捧的保險科技類公司,相比去年的輝煌“戰績”,今年來卻醞釀著不安。
據業內人士保守估計,今年上半年已披露融資情況的18家保險科技類公司,融資額度合計將高達50億元。記者從一季度披露數據的9家公司統計發現,融資額度已達13億元以上。但二季度以來,保險科技類公司似乎遭到了資本市場冷落,僅有5家公司獲得融資,融資額度合計不超過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中國保險科技投融資報告》顯示,2012年到2017年間,保險科技累計融資金額不超過113億元,且均來自于私募股權投資。
一位從事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相關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當前,互聯網公司切入保險行業,主要在技術上有部分拓展。比如,重在類似創造“手機碎屏險”等場景。但目前看來,沒有給傳統保險市場帶來改變。另外,在互聯網保險科技公司受到嚴監管的情況下,仍然有大部分公司違規運營,而這些原因也導致了當前融資難的困境。
未來或迎投資良機
不過,也有人樂觀地認為,當傳統保險行業因為門檻較高、費用較貴,以及其服務主要通過對接企業端來實現時,互聯網保險平臺的切入可以滿足更多中小企業和散戶的需求。
整體而言,影響保險業未來發展方向和競爭格局的因素很多,科技必然是極為重要的因素,是整個保險生態變革的重要推手,也是市場競爭格局劇烈演變的催化劑。不過,隨著小米CDR的推遲,香港市場對科技企業熱情似乎略有下降,而保險科技的焦慮也來了。
壁虎互助創始人兼CEO李海博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科技大多是2014年-2016年上半年之前出現的,因為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及互聯網金融的底層大環境基礎具備,所以出現‘寒武紀大爆發’。但保險科技相比互聯網金融,其復雜度和門檻都比較高,在全球范圍內都鮮有最佳實踐參照。”
李海博表示,保險科技大概有15-20種創新模式,主要分布在兩大方向:一是新的規模化業務獲取形式;二是更高效的業務質量實現。這兩條路徑都不容易,3年內至少陣亡了上千個項目。不過,從遠期來看,因為保險科技業務價值已經開始顯現,保險公司如果不想被淘汰,必然會爭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