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了“2018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以下簡稱“榜單”),中國工商銀行以一級資本3241億美元,連續6年位居該榜單榜首,中國建設銀行以2722億美元繼續保持第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分別以2244億美元和2181億美元躍升至第三和第四位,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花旗集團則分別退居第五至第八位,中國四大商業銀行排名全面超越美國四大銀行,首次實現位列全球前四。
“按一級資本排名,中國主要銀行在榜單中的排名繼續提升,再次展示了我國銀行業較強的競爭能力和良好的發展態勢。”恒豐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主任吳琦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資本實力優勢顯現大型銀行地位鞏固
記者注意到,與2017年相比,2018年榜單中前十大銀行名單整體保持不變,仍主要集中在中國(4家)、美國(4家)、英國(1家)和日本(1家)。
但是,今年榜單的最大變化是前四大銀行都是中資銀行,而去年除摩根大通以外前四大銀行有3家中資銀行。
“中國銀行業在一級資本總額、資產總額、稅前利潤總額上連續3年超越歐元區、美國,位居各國家和地區榜首。”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原曉惠表示。
一級資本是衡量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的重要考量因素。
“從一級資本來看,四大行的增幅均超過12%。這主要是因為,2017年以來,這4家銀行紛紛通過定增、優先股、普通股、二級資本債及可轉債券等工具補充資本,資本實力進一步增強。”吳琦分析稱。
吳琦還表示,一級資本同比增速較高的中資銀行主要是城商行和農商行。其中,廣東華興銀行同比增速最高,達到106.55%;萊商銀行、晉商銀行和鄭州銀行增速也較高,分別為66.15%、62.65%和61.61%。
盈利能力不斷增強部分中小銀行排名顯著提升
除資本實力外,盈利能力持續增強也是中資銀行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的重要原因。
在榜單按照總資產和稅前利潤的排名中,工商銀行同樣以40072億美元的總資產和560億美元的稅前利潤蟬聯全球第一。
“2018年,共有11家中資銀行進入全球前30強。較2017年增加1家,即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排名全球銀行第23位、中資銀行第7位,分別上升8位和4位。”吳琦表示。
自2016年9月在香港上市之后,郵儲銀行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在業務布局方面,郵儲銀行堅持“一體兩翼”策略,鞏固核心業務優勢,針對客戶需求和市場情況,積極拓展新興業務領域,提升中間業務占比,實現收入多元化。2017年9月21日,郵儲銀行成功發行72.5億美元的境外優先股,成為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金融機構優先股發行,進一步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與此同時,很多中資銀行排名提升。其中,浙商銀行、江蘇銀行(600919)上升尤為顯著,分別上升20位、26位。
浙商銀行在業務經營方面加快結構調整,實現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底,浙商銀行總資產達1.54萬億元,增幅達13.43%;實現營業收入達342.64億元,同比增長1.81%。
江蘇銀行的全球排名連年提升,大幅提升26位至全球銀行業第91位,進入全球銀行百強。2017年以來,江蘇銀行適時調整經營策略,大力推動創新變革,全面加強風險防控,業務經營穩中向好、穩中趨優。
加快戰略升級向“價值銀行”轉型
“未來,中國銀行業提升全球競爭力仍然存在諸多機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中國對外投資的快速增長,都為中國銀行業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快國際化進程提供了有利條件。”廣東金融學院教授李石凱認為。
多家銀行負責人表示,將積極推進規模銀行向價值銀行的轉變,以科技為支撐提升用戶體驗,優化資本配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必須樹牢質量優先、效益至上的理念,因勢謀變,順勢而為,加快構建投融資一體化服務新機制,全面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促進實體經濟做實做優做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過程中,發揮更加有力和更為突出的作用。”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
工商銀行還將通過加快創新轉型提升價值,深入推進大零售、大資管、大投行戰略,加快智慧化、國際化、綜合化戰略升級。持續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激發金融要素活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全行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實現經營發展的新跨越。
“我們仍要根據大勢變化,沿著找準的方向久久為功,實現從規模銀行向價值銀行的轉變。”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召開的業績說明會上說。
興業銀行表示,下一步將堅持戰略自信、道路自信,堅持強優勢和補短板“兩條腿走路”,持續推進結算型、投資型、交易型“三型銀行”建設,做實重點分行、重點行業、重點客戶、重點產品“四個重點”,加快“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戰略布局,在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的同時,邁上全球銀行排名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