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通”開閘近一年來,國際投資者加速布局中國債券市場。根據債券通公司最新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5月末,共有315個境外主體通過債券通渠道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去年7月債券通開通后,人民幣國際化進入第三階段,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開始使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來管理資產負債表。港交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債券市場開放推動了人民幣從計價貨幣、結算貨幣、儲備貨幣的演進,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步驟。
境外機構投資者平穩入市
“債券通”開閘近一年,境外機構投資者入市數量及交易規模平穩增長。債券通公司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債券通累計交易量達663.90億元,環比增長6.84%;當月累計成交筆數達556筆,日均交易量達30.億元。今年1月至5月,債券通累計交易量達2911.1億元,累計成交筆數達2515筆,日均成交量約28.3億元。
截至2018年5月末,共有315個境外主體通過債券通渠道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其中,境外非法人產品賬戶數量占52%,境外商業銀行占24%,境外證券公司占9%;按地區分布統計,債券通境外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占約65%),以及其他約30個國家和地區。
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研究指出,中國內地先后推出不同舉措以降低外資進入中國內地債市的門檻,特別是2017年7月債券通正式啟動,在很大程度上移除了債市的入場門檻并放寬了境外投資者在債市的交易限制,使中國內地進一步貼近全球廣泛使用的債券指數的遴選標準。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指出,迄今,外國投資者增持內地人民幣債券近四成走債券通渠道,債券通的優勢包括:所有交易在離岸市場進行、沒有投資額度限制、可自由選擇CNY和CNH市場做兌換和對沖、沒有投資鎖定期、沒有匯入本金要求等。
她認為,債券市場開放具有四大意義:一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債券市場的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相輔相成、共同推進,追求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儲備職能,債券市場開放是必然選擇;二是分散金融風險,改變目前以銀行信貸資產為主的金融市場結構,進一步提升債券直接融資的功能;三是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改善投資者結構,通過投資者多樣化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行為;四是刺激債券市場交易的流動性,增加內地債市的廣度和深度。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必然會快速發展。一方面,中國正成為一個國際市場資本凈提供國。2015年開始,中國對海外的投資規模超過外資對中國的投資規模,需要更多渠道和平臺來配置資金。另一方面,當前多元化世界經貿格局中,美元還依然占據非常大的比重,客觀上需要新的貨幣減弱美元波動可能帶來的沖擊。人民幣提升國際化程度下一步的關鍵在于,如何提升人民幣在計價產品中的應用,特別是債券市場。
他指出,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實現突破,為下一步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供新的方式。同時,債券市場開放推動了人民幣從計價貨幣、結算貨幣、儲備貨幣的演進,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步驟。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流動性、產品、用家三方面共同配合。建立人民幣流動性具有必要性,但需要考慮建立流動性的目的和規模;產品方面要綜合考慮兌換率、信貸利率等因素;用家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遞進階段,從貿易商到投資者,再到需要資金儲備的銀行、國家基金等機構。
與用家發展三個歷程相對應,人民幣國際化也分為三個階段。他表示,第一階段是,貿易商用人民幣做貿易結算,在此初級階段,因人民幣有升值空間,投資者比較關心匯率問題。第二階段是,投資者用人民幣投資以人民幣定價的產品,互聯互通的推出是該階段最重要的發展,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而去年7月份債券通開通后,人民幣國際化便進入了第三階段,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開始使用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來管理資產負債表,現在處于第三階段的初級階段。
李小加透露,隨著債券通的開通,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階段,這個階段既需要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政策的更多理解,也需要更多風險對沖工具的出臺。
進一步推進債市開放
鄂志寰指出,從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債券持有組合來看,主要集中在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這表明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內地債券市場的風險偏好仍然比較低,其擔憂包括資金跨境流動的限制,中國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信用評級能否反映信用風險、政策隱形擔保等。
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研究指出,外資參與中國債市仍存在若干操作上的問題,包括現行的交收安排還不能完全做到貨銀兩訖、境外投資者買賣債券的稅務政策欠清晰、匯出資金存有難點,以及未能透過匯市對沖貨幣風險等。
惠譽評級亞太區能源和公用事業團隊主管王穎認為,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內地債券市場過程中對內地信用評級存在顧慮。此外,債券發行人違約后遲遲難進入法定程序也是境外投資者一大顧慮。
目前,中國債市規模位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二,是全球主要的債券市場之一,但中國在全球債券指數的比重卻遠低于其經濟及債券規模所應占份額。
亞太區指數業務主管麥凱德指出,中國納入全球債券指數受幾大因素影響,包括市場能否提供清晰的市場信息、市場準入門檻的設置、是否具備相應對沖工具,以及托管部門是否做好相應準備工具等。
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辦公室研究指出,在可見的將來,中國內地必然納入廣泛使用的全球債券指數,屆時影響甚為深遠。一旦全球債券指數陸續納入中國內地并分配以較高比重,越來越多追蹤這些全球債券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將相應增持中國主權債券,到時市場上是否有相應的對沖工具來減低中國內地債市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將至關重要。此外,為持續吸引全球大型機構投資者投資于中國內地債市及讓中國繼續留于全球債券指數,維持一個堅穩的主權評級也是一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