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能科技(300425,SZ)發布的《關于控股股東股份質押及凍結的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成都環能德美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能德美)所持1300萬股,因法律糾紛被司法凍結,占公司總股本的3.45%。而該訴訟起因是環能科技控股股東和公司原股東上海達渡資產管理合伙企業(以下簡稱上海達渡)之間的“兜底協議”未履行。
針對訴訟事宜,6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環能科技辦公地,公司董秘王哲曉稱:“目前,我們也不清楚控股股東兜底協議的具體內容細節。”對于兜底協議為何沒有被披露,其稱,彼時其還沒有擔任董秘。
“兜底協議”引訴訟事宜
“我們已經在走司法程序了,具體的協議內容我們不便透露。”上海達渡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因相關協議未履行,正在和環能德美“打官司”。
環能科技公告稱,環能德美所持有的1300萬股份,在今年5月18日被司法凍結,占公司總股本的3.45%。目前環能德美投資正在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爭取早日解除凍結。
5月18日,環能德美所持股權被司法凍結,為何環能科技半個多月后才予以披露。對此,王哲曉解釋稱,“沒有達到披露的標準”。
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任一股東所持公司5%以上股份被質押、凍結、司法拍賣、托管、設定信托或者被依法限制表決權時,應當立即披露。
“此次被凍結的股份數沒有達到5%以上。”王哲曉進一步說道,此次是媒體報道出來,才予以公告說明。
據了解,這場訴訟源于2016年的一次定增。2016年3月,環能科技公告稱,通過發行股份并支付現金方式作價2.15億元購買李華、胡登燕合計持有的四通環境65%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1.74億元,用于支付交易的部分現金對價等。最終,上海達渡以32.03元/股的價格認購了499.53萬股,認購總金額約1.60億元。上海達渡也因此躋身環能科技第二大股東。
那么,上海達渡為何又要狀告環能德美?據《華夏時報》報道,上海達渡和環能德美存在“兜底協議”。該報道稱,上海達渡參與認購環能科技定增后;環能德美承諾上海達渡所認購股份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不低于8%(含稅),否則環能德美將向后者補足差額。
但之后環能科技股價連連下跌,公司一季報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上海達渡所持股權僅值10.2億元。對于具體的協議內容,上海達渡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
董秘稱不會刻意隱瞞
“我們目前也沒有看過協議,不清楚相關協議的具體內容。”王哲曉對記者稱,從上市公司角度來講,該訴訟是公司股東之間的糾紛,和公司關系不大。日前,環能科技也公告稱,該訴訟事項不影響公司日常經營,公司生產、經營情況正常。
“上市公司層面關心的就兩點:一是訴訟是否會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二是訴訟是否會導致公司管理層和戰略發生變更。目前來看,都不會。”王哲曉坦言,就算環能德美敗訴,賠償上海達渡全部損失,也只損失1300萬股,占總股本的3.45%。
“目前環能德美持有環能科技40.64%的股權,即使全部除去3.45%的股權,仍然持有37.19%的股權。這完全可以控制上市公司。”王哲曉稱。環能科技公告也稱,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不存在強制過戶的風險,股份凍結事項不會導致公司實控權發生變更。
控股股東的“兜底協議”為何沒在2016年披露出來?如果不是雙方“鬧翻”對簿公堂,這份協議很難被公眾知曉。環能科技是否涉嫌信披違規?
對此,北京市金開律師事務所鄧瑜律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述“兜底協議”應該進行公告,否則就違反了信披原則,涉嫌信披違規。在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看來,此次信披義務人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環能德美,其涉嫌信披違規。
王哲曉則稱:“這屬于歷史問題,當時我還沒有擔任董秘一職,很多事情我還需向大股東方面核實。不過,應該公告的我們肯定會公告,不會刻意隱瞞。”
目前環能德美的質押比例較高。公告顯示,目前環能德美所持有1.19億股公司股份已被質押,占公司總股本的31.62%;被司法凍結13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45%。質押和凍結的股份占其所持股份的86.29%。
4日環能科技股價跌停后,6月5日再度下跌3.03%。面對股價下跌,公司稱目前環能德美投資資信狀況良好,具備資金償還能力,其質押的股份不存在平倉風險。“此前,股價比現在還要低,都沒有問題。”環能科技董事倪明君向記者稱。隨后,記者聯系環能科技實控人、董事長倪明亮,其未回應相關問題。(記者 朱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