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226只A股正式納入MSCI,納入比例為之前宣布的2.5%。隨著A股的逐步納入,美國投資者也在逐步提高對A股的配置,全球首只追蹤MSCI納入指數的ETF基金——金瑞博時MSCI中國A股指數上市基金(RQFII)(代碼:KBA)的規模從成立之初的1000多萬美金一舉擴張至接近6億美金,足以顯示海外投資者的配置熱情。(數據來源:Bloomberg,2018.05.31)
從已披露的納入名單來看,234只MSCI指數成份股均是大盤股,以金融、食品飲料、采掘、房地產為主,代表了中國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2018年以來上述A股整體盈利增長15.9%,股票PE(TTM)僅為12倍左右,低于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指數,估值相對盈利增長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今年伊始,資產配置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MSCI指數和其他市場指數相關性低,和標普500指數的相關性只有0.025,是進行區域分散投資的合適選擇之一。(數據來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開始出現北上資金加速流入A股MSCI標的股票跡象。4月當月凈流入387億元,這一規模僅次于滬港通開通首月,也高于今年1月份351億元的高點;今年前四個月北上資金累計凈流入89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43%,其中,流入MSCI標的股票的比例高達89%,明顯高于去年Q2-Q4平均占比為70%的水平。 (數據來源:wind)
瞄準A股“入摩”風口,公募基金布局熱情持續升溫。僅自2017年8月起,截止今年5月4日,不到9個月時間里,就有28只名為MSCI基金扎堆上報。2014年,博時基金率先與美國金瑞公司合作推出追蹤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的ETF基金——金瑞博時MSCI中國A股指數上市基金(RQFII)(代碼:KBA),此舉屬業內首家。基金于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據Bloomberg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金瑞博時MSCI中國A股ETF過去一年收益率為15.86%,成立以來收益率為47.58%,借助MSCI的東風,有境外投資需求的投資者或可將金瑞博時MSCI中國A股ETF基金作為中長期配置的優選標的。
對于正式進入MSCI時間后的A股走勢,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萬瓊認為,短期來看,納入MSCI對A股整體影響不大,由于A股納入MSCI標的股票以大盤股為主,集中流入的資金對市場的沖擊有限。長期來看,納入MSCI后,境外投資者將逐步提高對A股的配置,A股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關聯性將進一步增強。未來也將提高A股機構投資者的占比,有利于A股市場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會讓A股更加規范化、市場化、成熟化的運作,利于A股長期保持穩健的發展。未來基于基本面的投資邏輯將會更有效。
由于此次納入MSCI的成份股權重和滬深300的重合度接近90%,又是主要投資行業龍頭公司,投資者同時還可以關注滬深300、大盤主題類的國內基金產品,例如博時裕富滬深300、博時上證50、以及銀河五星評級基金博時主題、績優基金博時產業新動力等,過去一年分別實現13.54%、13.04%、15.21%和25.32%的正收益(數據來源:銀河,2018.05.25),同類排名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