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杠桿率成為官方曝光頻率較高的一個詞語,央行的報告中多次提及,國家統計局也重點談到了這個問題。去杠桿是“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杠桿率開始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如何更好地實現結構性去杠桿已經成為下一階段各項政策的主要施力方向。
“從微觀層面看,各類主體的收入都在增加,尤其是企業的微觀杠桿率是在下降的,今年第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個百分點,所以在企業效益改善、市場環境好轉的基礎上,企業的預期是在不斷向好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昨日表示。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組數據與央行的數據相吻合。宏觀杠桿率一般用非金融企業部門(簡稱企業部門)、政府部門、住戶部門的債務余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來衡量。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9%,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是2011年以來首次下降。政府部門杠桿率為36.2%,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住戶部門杠桿率為55.1%,比上年高4個百分點,增幅比2012年-2016年年均增幅略低0.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前4個月的微觀杠桿率延續了去年以來的下降走勢。
央行在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展望未來一段時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較多。這些有利條件之一就是“宏觀杠桿率增速放緩,金融體系控制內部杠桿取得階段性成效”。
但報告同時提到,“制約經濟持續向好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這些深層次問題就包括“總杠桿水平仍然偏高,企業尤其是國企債務壓力依然較大”。因此,要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央行的這種表述是合理的,在杠桿率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在施以之前的重拳恐怕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央行調整了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思路,強調“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平衡”;而上一期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里的提法是“把握好穩增長、去杠桿、防風險之間的平衡”。
這些表述上的變化就緣起于上述數據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出現則是由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經濟穩中向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及對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進一步規范。
未來,隨著這些因素的進一步發酵,整體去杠桿就要讓位于結構性去杠桿。同時,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貨幣供給總閘門依然不會放開,但會綜合考慮宏觀經濟運行變化,加強政策協調,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節奏。而這些也給了市場以充分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