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的穩定流入到今年的大幅波動,“外資”成為股債市場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根據央行統計的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的數據,其規模在今年一季度末達到了1.2萬億元的歷史新高,與“國家隊”1.26萬億的持倉規模相當。而同樣在債券市場上,中債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境外機構在境內債市的債券托管量已達1.15萬億元,較3月末增加了665億元,同比增長了49.34%,較上年末增加了18.40%,外資機構可謂“成功抄底”。
可以看到,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開放政策效應的不斷發酵,外資流入流出的頻繁更替是資本市場流動性的關鍵詞。不管是債券市場層面的“債券通”,還是監管層對于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持有的支持態度,都為外資的進入創造了制度條件。監管層的諸多動作都表明,外資的持續流入是一件可控且有助于國內資本市場成長的事情。
境外機構在境內債市的配置力量,愈發不可忽視。
中債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境外機構在境內債市的債券托管量已達1.15萬億元,較3月末增加了665億元,同比增長了49.34%,較上年末增加了18.40%。
而在此期間,受國內寬松流動性、全球避險情緒、定向降準等多重因素影響,10年國債、10年國開債的到期收益率,最大下行幅度已經達到近50bp和超過80bp。
“年初到現在,收益率整體下行幅度比較大,出現了一波行情。不少機構都在等待資管新規的過程中處于觀望狀態,錯過了上車機會。”北京某大型券商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憶稱,而外資機構的掃貨力度則在加大,“回過頭來看,算是成功抄底。”
“以前,境外投資者的體量非常小,存在感不強;隨著境外機構的持續入場,未來做配置的時候,可能逐漸需要把這股力量考慮進去。”該人士補充道。
“完美抄底”
2018年一季度,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1575億元,其中規模較大的包含1056億元國債、310億元的同業存單;尤其是在1月份,境外機構在收益率高位大幅增持國債超過600億元,而在此期間,10年國債、10年國開債收益率曾一度攀高至3.98%和5.15%。
相比之下,商業銀行一季度減持國債的規模超過1200億元。
但細究原因,境外機構此輪“掃貨”成功,多少有些運氣的成分。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客觀地從數據上看,境外機構幾乎完美“抄底”了債市,但可能并沒有太多高明之處。原因在于:除了我國債市開放政策效應的不斷發酵之外,歐日央行繼續擴表所促成的全球流動性擴張、全球資本流動走出危機之后的低谷為其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在人民幣匯率不再具備單邊貶值壓力甚至是階段性走強的情況下,人民幣債券所具備的較高收益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債券通’開通的時間還不到一年,純外資機構要在境內債市做配置,需要一個合規的審核、風險的判斷,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5月8日,招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鄭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自2017年7月“債券通”正式開通后,境外機構需要一段時間開展準備工作,而“從時間上看,現在已經有不少機構把手續都做好了”。
“境內債市產品的收益率非常高,對投資機構而言,有調整投資組合收益率的需求。”鄭磊解釋稱,政策上的鼓勵、投資上的便利以及有吸引力的債券產品,共同構成了這輪境外機構“掃貨”境內債市的驅動力。
同時,境外投資者正在日益豐富。
5月7日,交易商協會公布的“債券通”運行情況顯示,截至2018年4月末,共有296個境外賬戶通過債券通渠道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非法人產品賬戶數量占50%,境外商業銀行占25%,境外證券公司占9%;按地區分布統計,債券通境外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占約65%),其他包括中國臺灣、新加坡、美國、開曼群島、維京群島、英國、愛爾蘭、德國、法國、盧森堡、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迪拜等地區和國家。
4月,“債券通”債券交易保持增長,交易量達621.40億元,環比增長23.87%,境外機構買入量占比58.24%。活躍的境外機構類型主要是境外商業銀行和非法人產品,活躍的境內報價機構類型主要是大型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債券類型以同業存單、政策性金融債以及國債等為主,債券待償期主要集中在1年以內、7-10年和1-3年。
需繼續加大品種供給
2017年7月,“債券通”北向通正式推出。
彼時,諸多機構對未來境外投資者進入境內債市配置債券的潛力做了估算,“未來5年達到5000億-8000億美元”是眾多機構的預測規模。綜合中債登和上清所的托管數據來看,目前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3萬億元,折合美元約2000多億美元。
“接下來,還會有外資機構完成風控及合規流程后參與進來。”鄭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境外機構在境內債市的配置比例依舊很低,“不到5%”,而“一般來說,債券屬于大項配置,大部分資金都配置在債券上,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
從具體的增持券種來看,國債依舊是主力,但投資者的興趣點在擴散。
招商證券近期研報指出,境外機構一季度仍是主要增持了人民幣國債1056億元,國債在其增持規模中占比達到67%,在其存量債券規模中國債占比也接近56%,繼續保持第一大券種。此外,境外機構在今年一季度還增持了310億同業存單、99億元政金債以及48億元中票。
“過去境外投資者種類相對單一,主要是境外央行、主權基金等,也主要就是配國債。而隨著境外投資者的擴容,投資需求也會逐漸分層,要持續吸引各類投資者,就需要在加大已有品種供給的同時,逐漸對可投資的產品擴容。”前述券商資管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債券通”目前頗受中國當局重視,一來“它是引外資流入的重要渠道”,二來它對人民幣國際化意義重大,“需要提供一個龐大的人民幣債券池,探索市場規律,為未來的資本項下開放做準備。”
鄭磊表示,境外投資者對與資產掛鉤的產品,也就是廣義的ABS,很感興趣,因為“這是一個國際上非常成熟的市場,境外投資者更為熟悉;包括一些與不良資產處置有關的債券,也都是境外投資者非常關注的方向。”
“接下來還有挺長一段時間,境外機構會處于一個凈買入的狀態,而境內市場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債券品種供選擇。”鄭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