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增產、三年減產”——這似乎已經成為糖圈共識。
今年為國內食糖增產的第二年,在對市場后市價格悲觀的預期下,鄭糖期價甚至跌破制糖成本。市場原本寄望夏季旺季帶來需求層面的提振,然而從當前來看,這一預期似乎將落空。
糖價下跌也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不少糖企主動求新求變,通過期貨、期權工具探索與現貨結合的路徑,利用衍生品工具規避風險,為自身生產經營保駕護航。
糖價跌至制糖成本線下沿
“目前的糖價在廣西制糖成本的下沿,而白糖此輪跌勢至今,在成本附近還沒有過像樣的反彈。”興證期貨研發中心分析師黃維表示。
甘蔗作為宿根性植物,存在明顯的周期性,國內主要以三年期宿根蔗為主,因此,白糖的增產減產周期一般都為三年。今年為國內食糖處于增產的第二年,且當前2017/2018榨季食糖生產進入尾聲。
華泰期貨軟商品研究員徐盛表示,從中長期看,雖然今年全國糖產量預期增產超過20%,但由于今年開榨時間推遲,同時含糖分出現下降,增產壓力的傳導需要時間來體現。在此之前,市場預期將更多影響期貨價格。同時,由于勞動力成本的剛性,廣西新榨季甘蔗收購價將維持去年500元/噸的水平,另外考慮到燃料和環保成本的增加,這意味著大部分糖廠的制糖成本將在去年6000-6200元/噸的水平上繼續上升。
一般來說,供求格局決定商品價格走勢,而對于糖這種下游消費不存在大幅變化的品種來說,通常情況下,產量是決定價格漲跌的重要因素。
從期貨盤面來看,由于對白糖增產預期的判斷,鄭糖期價持續陰跌不止。截至4月27日,鄭糖期貨主力1809合約收報5437元/噸。
“目前市場預計本榨季新糖產量將增加至1020-1050萬噸,但南方片區再度炒作天氣因素降低其新糖預估。如果廣西等產區產量出現下降,國家拋儲則恰逢良機。”信達期貨軟商品研究員張秀峰表示。
除增產外,替代品和進口糖成本較低,也直接影響國內糖價。目前市場較關注替代問題,進入2018年白糖——淀粉糖價差隨著糖價下跌而出現縮小,這一價差也使得一些下游終端用糖企業考慮使用替代糖。不僅如此,國際糖也迎來供過于求的新周期,過剩預估逐步調高,對于國內市場來說具有顯著的吸引力。
需求旺季不旺“雪上加霜”
“在全球糖供應過剩壓力下,國內糖價也不得不被動的選擇跟隨。”南華期貨白糖分析師邊舒揚表示,內外價差產生的利潤使得進口和走私都有利可圖。盡管走私量難以量化,但可從海關近幾個月抓獲情況中看出端倪,而緬甸再度打起轉出口貿易的想法助長了這種苗頭,最終走私糖都會被拿來拍賣。
根據海關信息顯示,2月份中國進口糖繼續維持地量,僅為2萬噸,比1月份的3萬噸更低,同比銳減87.4%。1-2月中國進口糖數量僅為5萬噸,同比大減90.9%。
“今年進口配額外的許可證發放了150萬噸,這比去年多出50萬噸,而這個消息是在3月中旬左右公布的,也就是說從4月開始進口量會有明顯的激增,前3個月的進口量非常小就是因為許可證遲遲不發導致的。”邊舒揚說。
在供應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下游需求又適逢旺季不旺。
“當下的矛盾并不是增產能完全解釋的,消費萎靡不振給糖價帶來了雪上加霜的作用。”邊舒揚表示,市場曾一度期待夏季消費到來能夠提振一波糖價,但回想整一年的情況看,消費所能帶動的反彈非常有限。在糖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下游飲料企業不敢提前采購,大多隨采隨買,有一定糖庫存的甚至還會在期貨市場進行貨物套保。
3月份產銷數據顯示,廣西單月產量在同比幾乎翻番的情況下,銷量僅增加0.3萬噸,整體產銷率只有37.68%,同比下滑5.62個百分點。
“隨著下游備貨高峰逐漸淡去,消費企業基本已經完成生產,但其消費量并未出現井噴。”張秀峰表示,本榨季全國總產糖量略微高于歷史同期,但銷售新糖量反而出現下降耐人尋味。一方面,上榨季結轉的庫存陳糖低價銷售;另一方面,替代品果葡糖漿發展勢頭較猛,目前大部分飲料生產企業均大量添加糖漿替代白糖以降低成本。
從成本角度來看,邊舒揚表示:“廣西地區成本價早已跌破,而作為低洼地區的內蒙古成本由于新糖廠的增加整體因為折舊和財務費用的增加以及收購價的上調也并不會太低,糖價的‘磚石底’恐怕是在甜菜糖生產成本4700元/噸左右,當然什么時候能夠跌到,能不能跌到就另說了,畢竟糖三年左右的周期性目前看還是比較有規律的。”
整體來看,張秀峰認為,我國制定的“三年保護政策”實則是以時間換銷量,目前我國處于增產周期,等保護政策結束后,根據甘蔗生產規律,“三年增產、三年減產”,屆時國內將再度迎來減產周期,在新糖產量下降的情況下,久居困境的國內糖價才有望迎來上漲。
衍生品工具為糖企上“雙保險”
糖價下跌給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經營壓力,糖企也在主動求新求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越來越多的糖企通過期貨、期權工具,探索與現貨結合的路徑,利用衍生品工具規避風險,為自身生產經營保駕護航。
“在期權沒有上市以前,企業主要利用期貨進行現貨套保,思路往往比較簡單,主要還是參考生產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潤進行套保。”廣西湘桂糖業集團有限公司銷售中心負責人羅奉先表示。
但由于目前國內糖價正處于下行周期,基差較強,現貨價格跟期貨相比相對較高。因此,就產業客戶而言,現在直接參與期貨套保的難度較大。
此時,具備更加靈活、高效特點的期權就發揮了優勢。中糧屯河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糧糖業”)貿易部研發部經理趙蒙表示,如果企業能夠賣出一個比較高的看漲期權,獲取一個時間價值,對生產成本或多或少是個補充。另外,這對活躍遠期合約來說,也有較大幫助。從市場參與者角度來看,產業客戶更多的是比較權利金及風險收益,再去做套保的選擇。
不僅在熊市時可以對生產成本做出補充,在熊轉牛、牛市行情時,期權同樣能發揮優勢。
北京淡水貿易有限公司白糖部主管崔仕嵬表示,白糖熊市將轉向牛市,可能是白糖期權逐步活躍的一個契機,更利于現貨企業參與進來,產業參與度也會大大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模式適合糖廠及貿易商參與期權操作:對于成本相對確定的糖廠及已完成采購的貿易商來說,期貨遠期溢價,則可以賣出高執行價格的看漲期權,以降低企業采購成本并鎖定利潤;對于面臨資金周轉的企業來說,如果糖價還處于牛市持續上漲中,則可用現貨銷售收益買入看漲期權,以擴大收益,相當于用定投方式獲得收益的一個利潤加成。”
“在牛市行情,糖價上漲空間可能遠超公司的套保價,資金壓力顯得非常大,但期權工具出現以后,這種情況就得到了很大改善。因為我們主要還是作為買方,在使用過程中,資金占用量比較小,也沒有追加保證金的壓力。不管是用在現貨套保,還是用在期貨頭寸的保護上,期權都能充分發揮它的優勢。”羅奉先表示。
“毫無疑問,期權豐富了產業客戶的套保工具,對價格、時間、幅度等實現了精確保值。”趙蒙表示。
實際上,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糧糖業就利用ICE原糖期權進行套保,并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同時國際和國內的期權市場參與情況還存在著一定差異。“由于面臨資金緊張、融資成本高、匯率風險難以管控等原因,泰國等全球主要產糖國和出口國的制糖企業并不直接進入期貨市場,期貨和期權的套保都是通過大型食糖貿易商完成,這些貿易商也在本公司內設立專門的衍生品部門,將期權與現貨套保緊密結合,研發出了結構化的含權產品。”趙蒙解釋說。
通過發展國內期權以及對衍生品的經驗借鑒,趙蒙認為,企業應該更好地做到期現結合,應該考慮如何讓期權、期貨和現貨緊密結合起來。“在給產業客戶做講解宣傳時,跟企業講現貨的風險管理和盈利,比講期權的隱含波動性、保證金等專業術語更容易被理解。此外,還應更多地從如何培育國內大型的貿易商入手,加大對產業龍頭企業的支持、指導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