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一家中小型券商的IPO業務負責人葉剛(化名)最近并不開心,IPO“閘門”不斷在放進活水來,但是自己的上市保薦業務卻舉步維艱,都快青黃不接了。事實上,葉剛面臨的情況并非他一個人的煩惱,而是在IPO新形勢下,券商機構面臨的大變局。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IPO首發申請過會率相較此前有所降低。IPO保薦業務上,更是多寡不均,券商上會項目多不一定通過多,而項目上會少的,更是為自己的業績犯愁。這一切都在昭示著IPO新形勢下,券商上市保薦業務面臨新變局,對于券商來講只能積極謀變。
IPO審核趨嚴
葉剛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以前在IPO“開閘”的歲月,就意味著大家“跑量”,多快好省地上市。葉剛說:“一般而言,IPO在暫停一段時間后重新開閘,就意味著囤積的項目將比拼速度、快速上市,IPO中介機構賺得盆盈缽滿。”
如今,IPO業務面臨新形勢。一方面是審核節奏的把控上,更加從容;另一方面則是過會率上,趨嚴的大勢明確。在葉剛看來,監管部門對于此前的IPO“堰塞湖”的疏導方式更加多樣,不需要片面追求放大出口解決擁堵問題,在審核節奏上更加從容;在審核的松緊上,嚴格是主基調,不會為了過會率犧牲審核質量。另外,一些新經濟企業通過IPO順利實現登陸資本市場,更是讓IPO通道顯示出不一樣的活力來。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發審委共安排74家企業(實際涉及71家,有3家企業安排多次上會)上會,而去年同期為119家。據統計,上述74家上會企業僅有32家通過,通過率僅為43.2%,而去年同期的通過率卻高達86.6%。
券商主動謀變
觀察一季度IPO項目,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等強勢券商自然是項目多,但與此同時,保薦上會企業僅有1家的券商也有10多家。
另外,有項目上會,并不一定意味著IPO保薦傭金就可以順利落袋。一季度,IPO上會項目多的機構整體通過率不一定高,上會項目少的券商,有過會率逆襲的機會。整體而言,券商IPO業務現在“跑量”不行,必須以質取勝,最好是保質保量。
IPO業務發生巨變,券商機構只能積極謀變。記者采訪發現,IPO項目儲備較多的券商機構,正在主動篩選,將更多的資源用在優質項目上。“自我減負、提高質量”,有券商機構這樣形容自己的策略。中小型券商機構,IPO項目較少的,也不再采取廣撒網、“跑馬圈地”的策略了,而是更多采用追逐優質項目、體現特色服務的策略。“業務不好做,拼的就是拿優質項目、服務優質項目的能力,這以后就是大勢所趨了。”葉剛也不得不承認這個行業發展的現實。(記者 徐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