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上市公司年報的密集披露,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情況也陸續浮出水面。統計數據顯示,銀行、家電、消費、汽車、航空運輸等確定性和防御性較強的板塊,仍是QFII重點持有的對象。但是,QFII的持股情況也并非整齊劃一,不少機構也在尋覓A股市場的“出奇”機會。
QFII扎堆藍籌白馬
財匯大數據終端顯示,截至4月8日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中,參照證監會發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名錄(2018年2月),共計14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了QFII身影。
以深圳機場(000089)為例,截至2017年12月31日,UBS AG(瑞士銀行)、DEUTSCHE BANK AKTIENGESELLSCHAFT(德意志銀行)、安本亞洲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安本環球-中國A股基金、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摩根士丹利中國A股基金分別持有公司5129.63萬股、4867.49萬股、4858.05萬股、2246.74萬股和1751.03萬股。與去年三季度末數據相比,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有減持的情況,安本環球中國A股基金和摩根士丹利中國A股基金則有不小幅度的增持。另外,去年三季度末持股1857.40萬股的GIC PRIVATE LIMITED(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已經減持跌出1444萬股為門檻的年報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統計數據進一步顯示,銀行、家電、消費、汽車、航空運輸等行業,是QFII相對青睞的領域。例如蘇泊爾(002032)年報顯示,2017年年底,富達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客戶資金、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自有資金分別持有公司1477.67萬股、912.83萬股和746.16萬股。此外,觀察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美林國際)、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阿布達比投資局)、Samsung Investment Trust Management Co., Ltd.(三星資產運用株式會社)等QFII的持股情況同樣發現,確定性強、防御性好的板塊和上市公司是QFII的首選。確定性行業的藍籌白馬、龍頭個股出現QFII扎堆大額持有的情況。
這也符合QFII機構一貫的“做事風格”。此前,國金證券的研究就發現,作為長期價值投資者,QFII對個股持有時間較長,平均持股時間在1年以上;QFII持股集中在消費類行業(食品飲料、家電、醫藥和消費電子等),其中龍頭公司獲青睞;另外,QFII“抱團持股”現象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