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里,全球經濟可謂同步復蘇,高就業率和低通脹同時并行,這被稱為“通脹之謎”,尤其是美國經濟已經持續復蘇多年,數次量化寬松,投放大量基礎貨幣,歐洲和日本包括新興市場國家跟隨持續放水,但是物價沒有任何松動跡象,這跟傳統經濟學的理念背道而馳。
根據貨幣主義的觀點,幾乎所有人都預測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但是通脹就是起不來,還有明顯的通縮跡象。
通脹之謎主要出現在美國,2017年早些時候美國物價曾經觸及2%,此后就陷入持續的疲軟。在過去5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內,該數據始終疲弱,而美國的勞動力雇傭早已超過了充分就業。
通脹之謎,引發了經濟學界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懷疑,尤其是貨幣主義備受質疑。
中國央行在2017年的貨幣政策報告中,對于“通脹之謎”進行了大篇幅的探討,央行也是歸納最近幾年學界對于這個問題的幾個典型觀點:比如原油、 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勞動力市場兼職勞動者、臨時雇傭合同和低技能勞動者占比上升;全球價值鏈發展和技術進步也可能對物價構成壓力等等。
其實,更為根本的是,導致通脹低迷的以上因素到底是一個暫時性、周期性因素,還是趨勢性、結構性的因素。目前看來,很可能是前者。
最明顯的表現是美聯儲剛剛結束的美聯儲議息會議,堪稱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次會議對于通脹預期一改此前的低迷預期,會議紀要顯示:“幾乎所有與會者依舊預期,通脹率中期內會回升到2%這一(FOMC)委員會的目標,因為經濟增長仍高于趨勢水平,就業市場保持強勁。多位與會者評論,近來的進展讓他們對通脹升向2%這一目標的前景更有信心。”
美國主流媒體的報道題目是,“美聯儲會議紀要:一切跡象都指向未來更多加息”。目前美國聯邦基金期貨交易市場預計的今年3次和4次加息概率均增加。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會議紀要公布后進一步走高,盤中曾升破2.95%,創逾4年新高。
美聯儲之所以如此“自信”,緣于最近幾個月的通脹數據。2017年9月至12月,美國CPI同比增速連續4個月維持在2%以上。而2018年1月美國CPI同比為2.1%,高于預期1.9%。
2017年最明顯的是美國核心CPI和核心PPI的背離,核心CPI回落但是核心PPI卻上漲,去年12月美國核心PPI上漲達到2.5%,而核心CPI卻只有1.8%,這個數據還是上漲之后的,此前更低。而與此同時,去年以來美國就業已經接近或者超過充分就業,勞動者的時薪也在持續增長。
以上因素表明去年美國CPI的持續疲軟很可能是暫時的,隨著就業和勞動者收入的增長,企業持續盈利,PPI的上漲,核心CPI的上漲應該在2018年出現,果然至少就1月份的表現看,核心CPI的上漲超出預期。
再回到此文的核心,這次“通脹之謎”為什么不是謎,原因在于伯南克的“直升機撒錢”式的量化寬松,徹底打破了經濟發展的節奏和脈動,美國經濟沒有進行徹底的出清,物價也沒有回落到最低位,此后經濟的復蘇緩慢,通脹自然就很疲軟。而中國龐大的制造業能力,徹底改變了傳統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再加上最近經濟持續下滑,需求不振,產能過剩,經濟的全球化深度擴展,通脹被抑制。而當全球復蘇比較同步時,通脹就緩慢歸來。
當然,這已經不是此前我們所熟悉的通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