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市場將目光聚焦于多家信托公司出現的違約事件。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1月份,信托業相繼爆出中融信托云南國資項目、中江信托浙江同城項目及山西信托“信實55號”和山西信托“信達3號”違約的消息。在信托公司的推動及督促下,中融信托及中江信托的相關項目最終都完成本息兌付,但密集爆發的違約事件,仍給行業人士敲響了“警鐘”。
“今年以來違約事件數量確有抬頭,主要是之前部分信托公司業務擴張較快,風控措施沒跟上。”華東地區某信托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風險領域集中在政信信托、房地產信托與信托的新三板業務,這三大領域出現風險的可能相對較大。
“在嚴監管的背景下,融資需求正從表外回流表內,尤其是在非標業務被進一步壓縮的情況下,融資需求的供求失衡將進一步加大。”北方某信托公司研究員對記者表示。他認為,融資缺口增大,或令部分企業的資金缺口無法得到有效滿足,致使流動性風險上升。
據該研究員測算,2018年信托到期清算量大約在5.6萬億元,同比增長22%,提升了近7個百分點。“如果按照現有證券投資信托規模占比為12%估算,其他信托業務方面整體需要到期償還的債務量約4.9萬億元,基本與債券市場的到期量相當。無論從債券市場還是從信托融資渠道看,2018年都是債務到期壓力較大的年份,而且融資方資質并不高,可能存在違約風險上升的可能。”他分析。
有信托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信托業“一體三翼”監管體系得以確立并不斷完善,行業整體風險仍可控。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行業信托風險資產余額為1392.41億元,風險資產率為0.571%,比上一季度下降0.026%。雖然從絕對數量來看,去年三季度末的風險資產余額要高于去年二季度末的1381.08億元,但從風險資產的結構來看,去年三季度集合資金信托的風險資產占全部風險資產的比重為45.79%,該數據自2015年一季度以來持續下降,反映出行業風險資產結構在不斷優化。
近期出現的多起違約事件中,信托公司在處置問題時,都是力保產品的順利兌付。“雖然剛性兌付一直為業界詬病,從長遠來看信托公司也希望打破剛兌,但面對現實情況,沒有公司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某信托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目前的市場環境中,打破剛兌對于信托公司的聲譽影響巨大,或會導致后續產品發行的困難,因此才會出現信托公司希望打破剛兌但又不得不力保兌付的“糾結”情況。
去年11月中旬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打破剛兌的要求。但多位信托業內人士認為,剛兌的打破需要逐步推進。中國人民大學基金與信托研究所所長邢成表示,信托業打破剛兌需要監管層出臺相應的細則進行配套,例如如何界定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的責任等,將信托公司的權責更加明晰。
前述華東地區信托業內人士認為,打破剛兌需要信托公司在管理過程中更好地進行風險揭示,同時也要用市場化的方式來對風險進行化解。“但最關鍵的,還是信托公司要做好風控,盡職、合規才是防止風險出現的最好方法。”
⊙記者 金蘋蘋 ○編輯 于勇
(責任編輯:趙艷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