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開年,北京土地市場供應延續快節奏。根據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官網消息,2018年1月4日-2月6日,北京將推出26宗土地,其中23宗為住宅地塊,遠遠超過去年同期。截至1月23日,北京共成交13宗土地,成交金額將近325億元。不過,土地市場的熱度卻有所降溫,熱點地塊參與企業依然較多,但拿地價格溢價率也有所降低,在土地出讓條件愈發苛刻的情況下,企業的態度也變得更加謹慎。
土地成交快節奏
開年首月,相比于平穩的樓市,北京土地市場引起業內廣泛關注,土地成交的快節奏是矚目點之一。
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月23日,北京共成交13宗土地,成交金額將近325億元。其中,包括9宗住宅用地,規劃建筑面積達到119.22萬平方米,成交金額289.4億元。這9宗住宅用地位于朝陽、豐臺、海淀、昌平、密云等區域,均是共有產權用地或限房價地塊。
今年1月4日-2月6日,北京將成交26宗土地,其中1月成交的就有20宗。這26宗土地合計規劃建筑面積高達334.74萬平方米,起始價高達641.4億元,疊加其中3宗招標地塊,預計最后成交金額將超過700億元。
其中,這26宗土地中有23宗住宅地塊,合計規劃建筑面積高達303萬平方米,遠遠超過2017年同期,也刷新歷史同期紀錄。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預計,2018年將繼續是北京土地供應大年。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2017年是北京土地供應大年,全年北京土地市場供應86宗住宅土地,合計建筑面積達1168萬平方米,同比上漲367%;全年成交金額為2795.95億元,同比上漲達225%。在2017年的住宅用地中,限價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用地比例明顯增加。
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開年成交的土地,其實是在去年底集中推向市場供應的地塊,原因則是北京市為完成去年的土地供應計劃。按照土地成交周期,這批地塊在今年初集中進入招拍掛的狀態。
溢價率下調明顯
開年的北京土地市場,成交節奏快僅是特點之一,另一個被熱議的特點則是溢價率的降低。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1月成交的9宗住宅用地的平均溢價率僅12.58%,相比去年進一步下降。2017年除了部分優質地塊外,住宅土地溢價率明顯下調,全年平均住宅溢價率是26%。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成交的海淀北部、豐臺槐房、朝陽孫河幾宗地塊均為北京樓市的熱點板塊,以往這樣的區域無疑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十分容易出現高價地。如今,這些地塊也僅僅是以低溢價率成交。
其中,海淀北部翠湖科技園地塊被葛洲壩地產以55億元競得,溢價率為16%;1月4日成交的朝陽區孫河鄉地塊被首創和遠洋聯合體以61億元競得,溢價率為9%;1月17日成交的朝陽孫河另一地塊,被旭輝中糧聯合體以溢價率1%競得;而昌平區北七家成交的共有產權地塊,更是由北京未來科學城昌泰置業有限公司以底價32.85億元競得。
在郭毅看來,今年北京土地市場成交溢價率不高的原因在于,首先是去年的土地供應量過大,住宅用地成交達到71宗,已經有效補充房企的土地儲備缺口,緩解了房企土地儲備不足的饑渴狀況。
此外,對于北京的房企而言,它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把儲備的土地轉化成為資金回籠。在北京樓市調控處在高壓狀態的背景下,房企的工作重心已經由加大土地儲備向加快庫存去化轉變。因此,房企在拿地時,會有的放矢地去拿位置較好、條件相對優越的地塊,而限制條件較多、起拍價高、盈利空間有限的地塊,則很難再得到房企青睞。
房企態度愈加謹慎
“整體來看,房企對于北京土地市場的積極性并不是簡單的降低了,而是愈加謹慎,開始精挑細選,這是基于對未來房地產市場去化前景的判斷,去倒推土地市場的拿地邏輯。”郭毅如是說。
跟去年的狀況不同,去年市場需求旺盛、房企土地儲備不足,當時房企“有地必拿”的邏輯發生根本性的扭轉。也就是說,房企是依據市場邏輯去倒推拿地價格。這也是基于市場現狀做出的更加理性、合理的一個選擇。
張大偉分析稱,實際上,隨著樓市調控的深入,北京土地市場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持續降溫。開發商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在資金收緊下,房企持續一年的拿地大戰中,資金子彈已經打光。因此,土地價格出現了明顯的高位回落,開發商持有比例明顯降低,相比去年上半年動輒50%的持有比例,近期北京住宅土地市場中,房企競爭激烈度明顯降低。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也表示,北京土地市場成交溢價率降低在意料之中。一些約束性較多的地塊,房企可能會選擇回避。從政策和市場風向看,部分房企也在觀察未來樓市的走向,房企在土地市場的觀望情緒也會延續一段時間。但從趨勢來看,房地產市場土地交易規模和價格依然有繼續上升的可能。
對于今年北京土地市場供應趨勢,郭毅認為,今年北京有必要適當減少住宅用地供應,同時在土地供應結構上做出一些調整。目前,土地市場供應的多是共有產權地塊以及限房價地塊,這些地塊利潤相對微薄,影響了房企在土地市場的積極性。
北京商報記者 彭耀廣
(責任編輯:殷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