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稱為場外期權的發展元年,隨著市場的快速爆發,越來越多的期貨公司將目光集中在這一領域。在近期舉辦的第十五屆財經風云榜期貨分論壇上,多家期貨公司的管理人士表示,場外期權市場將有更廣闊的空間,也將成為期貨子公司最重要的盈利點之一。與此同時,場外期權發展需要更多資金與人才的支持,一些發展的邊界問題也期望得以厘清。
需求推動爆發式增長
2017年被稱為場外期權元年。中國期貨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底,當年衍生品市場場外商品期權新增名義金額2028億元,同比上漲16倍。
業內人士分析,市場對于非標準化的避險產品需求增加是場外期權發展的重要原因。長江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譚顯榮表示,期貨作為標準化產品,與現貨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存在不對稱,場外期權反而更能滿足這些多元化的需求。
宏源期貨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化棟也表示,從國際市場經驗來看,場內市場是一個標準的市場,標準的市場與客戶的個性化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帶來了更多個性化的訴求,所以要求金融機構利用工具和資源形成個性化產品,來幫助客戶對沖風險。而正是對這種非標準化的避險產品的需求推動了場外期權市場的快速發展。
“場外期權第一年就可以達到這樣的規模,一方面是市場合力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產業客戶面對市場價格波動且表達了強烈的風險管理的愿望和需求。”方正中期期貨有限公司總裁許丹良解釋,“有的企業從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很多的風險管理需求,沒有一個是標準化的,可以和場內品種結合起來的。這個時候風險管理子公司要幫助企業把風險和場外品種結合起來。產業客戶的需求是規避價格大幅度波動帶來的風險敞口,同時還希望在價格大幅度波動的時候能夠制造一部分的風險收益,推翻了原來傳統的套期保值的思路。以前套期保值的思路是讓利潤平滑一點,現在既要規避風險,還要在價格波動時掙得到收益。”許丹良認為,在多訴求共同促進下,場外期權市場會快速擴展。
發力個股期權等產品
除了產業企業多元化的套保需求,金融基礎資產對應的個股場外期權等衍生品的發展亦是場外市場爆發的重要推手。
自2015年7月開始,為了維持市場平穩運行,抑制期貨市場的過度投機行為,中金所先后4次對股指期貨交易的保證金、手續費、日內開倉數量等方面進行了嚴格的收緊。2017年,中金所對于股指期貨交易兩度松綁,目前,滬深300和上證50股指期貨各合約交易保證金標準已調整為15%,中證500股指期貨為30%;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股指期貨各合約平今倉交易手續費標準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六點九。不過和2015年之前相比,股指期貨松綁空間依然很大。
譚顯榮表示,股指期貨避險功能受到限制之后,2017年股票市場有很多機會,部分市場參與者為了規避價格風險,開始更多參與場外期權。
王化棟介紹,證券公司在2017年與了大量場外期權業務,主要圍繞股票等金融資產展開。“去年多家券商的相關業務收入在10億以上,名義金額在2500億左右。收入比期貨行業2500億名義金額所帶來的收入高很多。”
王化棟認為,金融基礎資產對應的金融場外期權,也是期貨公司的專業所在。期貨公司不應該放棄相關業務,除了以商品為基礎的場外期權,以金融資產為對象的場外期權,也應該是期貨公司和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未來所經營的內容。“希望這一塊可以為期貨公司帶來新一輪的利潤和收入增長。”
“緊箍咒”難解
對于期貨公司而言,場外期權是增量的希望,也是創新的抓手,但是從目前來看,場外期權持續爆發還有大量的限制,人才、資金等共同構成了場外期權業務的“緊箍咒”。
多數期貨公司的負責人都表示,期貨風險子公司在人才儲備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缺口。
“期貨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要做現貨領域的期貨專家,期貨領域的現貨專家,這樣風險管理子公司才能夠去做風險管理的服務商和供應商。但是我們的人才不足,這就直接影響了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發揮期貨市場功能服務實體經濟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能。”譚顯榮坦承,和券商等機構相比,期貨公司,特別是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在人才儲備上嚴重不足。
許丹良認為,目前從事場外期權市場的從業人員只有一千三四百人的規模,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已屬困難,如果市場持續增長,人員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除了人才,作為場外業務開展主體的期貨風險子公司的資本金不足也將限制場外期權業務的發展。根據中期協公布的2016年度期貨公司財務信息,截至2016年底,國內凈資本在20億以上的期貨公司僅有4家,考慮到開展其它業務的需要,期貨公司能在風險管理子公司投入的資金有限。
“場外期權這個業務是一種對沖風險。風險管理子公司基本上就是幾個億的注冊資本,一旦接了一個大業務,單筆業務出現比較大虧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承受能力?我們的研究能不能跟得上波動率的變化,如果說看錯了,造成比較大虧損的時候,能不能兌現?”浙商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胡軍表示,資本不足直接降低了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而影響業務開展的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期貨公司為風險管理子公司擔保融資也無法實現。根據2013年中期協公布的《期貨公司設立子公司開展以風險管理服務為主的業務試點工作指引》要求,期貨公司以出資額為限對子公司承擔有限責任,不得為子公司提供融資和擔保。
“公司上下游的產品、客戶等資源的整合都需要資本的支持,沒有錢是沒有話語權的。但是子公司現在在資金上有很多的困難,期貨公司不能為風險管理子公司擔保,就很難在價值鏈上整合。”王化棟說。
多數期貨公司的負責人坦言,除了需要解決人才和資金的問題,一些監督管理上的邊界也亟待厘清,比如能否把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定位為金融機構,能否在風險管理子公司業務規模、風險控制等經營內容上出臺更清晰的管理政策,這些都是行業希望能夠盡快明晰的問題。
作者:實習記者 孫翔峰